清晨,威信縣水田鎮龍洞村的青石板路響起輕快的腳步聲。村委會主任鄭某沿著景區棧道巡查,沿途此起彼伏的招呼聲里,浸潤著鄉親們發自肺腑的親切。
這名曾被流言裹挾的基層干部不會想到,一場澄清正名,為他洗刷了“克扣補償款”的污名,也掀起了一場政治生態的深刻變革。
還清白者清白
去年深秋,一紙匿名舉報信將鄭某推入輿論的“風口浪尖”。集鎮改造補償款發放的梯度差異,在個別村民的誤讀中異化為“暗箱操作”。
面對突如其來的質疑,他選擇以坦蕩的方式應對——主動要求核查組公開全部賬目,將補償標準文件、銀行流水單、村民簽字表逐項公示。在村民代表大會現場,當白紙黑字的政策文件與鐵證如山的發放記錄擺上桌面時,持續月余的猜疑瞬間消散。
這是清廉云南建設縱深推進的縮影。去年以來,省紀委監委以澄清正名為突破口,將澄清正名與查處誣告陷害同步推進,通過“澄清正名+紀法宣傳”“全鏈條暖心回訪”等創新機制,為敢于擔當的干部卸下思想包袱,重構風清氣正的干事創業環境。
在曲靖市沾益區德澤鄉,村干部孟某的經歷更具啟示性。當市區紀委聯合調查組帶著厚達百頁的核查報告走進村委會時,這個被舉報“貪污扶貧款”的漢子眼眶瞬間濕潤。調查不僅還原了他自掏腰包墊付困難戶藥費的事實,而且促成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陽光執政”培訓會。
“那半個月像在油鍋里煎熬。”永善縣細沙鄉村干部吳某遭實名舉報“私售救災物資、克扣黨員補助、排擠同志”后,核查組啟動全鏈條核查,調取相關證據,與相關人員開展談話,了解核實情況,逐項擊破不實指控。
永善縣探索的“精準畫像”機制成效顯著,2024年已完成40名干部政治生態評估,為5個基層黨組織恢復名譽,相關領域信訪量同比下降29%。
為擔當者擔當
楚雄州精準把握“三個區分開來”政策邊界,強化正面宣傳引導,開展反面警示教育,構建起“澄清正名—暖心回訪—容錯糾錯”的完整鏈條。當某名被誣告干部在澄清會上收到組織澄清函時,他深有感觸地說:“這是組織教我們如何更好地干事創業。”
鎮雄縣的探索更具深意。該縣紀委監委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案件審理全過程,讓受處分干部在“紅臉出汗”的同時,更經歷“補鈣壯骨”的蛻變。某名免予處分的干部感慨:“組織的嚴管是另一種厚愛,讓我明白了什么該做、什么不能碰。”
宜良縣探索“回訪教育+日常教育+評價激勵”機制,為受處分干部搭建起“回歸通道”。曾因項目推進急躁受處分的李某,在影響期結束后憑借實績獲任科室負責人,他說:“組織的信任比金子珍貴。”這句話道出眾多基層干部的心聲。
在廣南縣,紀檢監察干部對村民小組組長黃某的處理堪稱“嚴管厚愛”的典范。面對其擅自處置集體資產的違規行為,審理人員沒有簡單“一查了之”,而是通過多次“同志式”的談心談話,既指出程序瑕疵,又肯定其推動村民小組通自來水的初心。這種“處理問題”與“呵護初心”的平衡,讓黃某在深刻檢討的同時,也堅定了為民服務的信念。
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4月,全省紀檢監察機關開展澄清正名447件次,為462名干部和53個黨組織正名,查處誣告陷害行為11起。更值得關注的是,澄清正名后干部干事創業熱情大幅提升,相關領域信訪舉報量同比下降。
建立閉環體系
“分析失實舉報根源。”景洪市建立的“預防、甄別、查處”全鏈條機制,正將澄清正名工作推向精細化,規范線索研判、審查調查、案件審理流程,嚴把檢舉控告辦理關、查證關,對故意造謠誹謗者堅決依規依紀依法處理,形成“舉報必查、誣告必究”的強力震懾。
面對土地流轉引發的信訪舉報,昭通市昭陽區樂居鎮紀委沒有就事論事,而是將澄清會與歷史遺留問題化解相結合。當十年土地流轉協議在陽光下晾曬,企業拖欠的租金有了著落時,村干部臧某眼里涌出委屈的淚水:“組織不僅還我清白,而且幫群眾解決了心頭大事。”
樂居鎮案例也揭示了政策宣傳的重要性:當核查組將補償標準明細表、銀行流水單等鐵證晾出來還原真相時,有效地將“誤解”轉化為政策宣傳的生動課堂。
某基層干部在季度回訪中坦言,“組織用行動詮釋‘有為才有位’。”曲靖市創新構建“一人一策”長效回訪機制,建立被誣告干部心理檔案,采取重大節點必訪疏導情緒、崗位調整必訪提振信心、考核周期必訪評估狀態等措施,讓干部敢于擔當作為。
在澄江市,村黨總支書記字某在澄清正名后干勁十足。他牽頭成立的合作社將閑置土地盤活,讓30余戶村民年增收超2000元。“現在走路腰桿挺得直!”字某如是說。
“嚴管是刻度,厚愛是溫度。”省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清廉云南建設縱深推進,全省已構建澄清正名、查處誣告、容錯糾錯、回訪教育的閉環體系。澄清正名的實踐讓“躺平式干部”無處遁形,也讓擔當者輕裝上陣。(汪波 張正敏 黃麗娟 陳紅婧 李思 鹿繼萍 鄧瀚泉 馬珺婷 陸友維 周春榮 李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