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玉溪市通海縣高大傣族彝族鄉五街村的村民吳華。
天剛亮,我就從菜園里摘了一籃子新鮮豆角,拎著往村口去。正巧碰見王嬸在議事亭歇腳,她笑著跟我打趣:“吳大姐,今天可不比往年,泥巴路馬上大變樣了,三天前剛立項,這兩天機器都開來了,真是快得很!”
我樂呵呵地點點頭,眼前卻閃過不久前村頭拉家常的一幕。
那天早上,鄉紀委干部來村里“串門”,說是要聽聽我們這些老百姓的心里話。我、張嬸、李哥幾個老鄰居搬著小板凳,圍在老槐樹下面,說起了那條常年困擾我們的泥巴路。
“娃娃走路跌得滿身泥!”“稍微下點兒雨,連摩托都打滑!”……
鄉紀委干部一邊聽我們倒苦水,一邊掏出小本子把每句話都記下來,還笑著握住我的手,說:“你們放心,這事我們一定督一督,盡快解決。”
沒想到,還沒一個星期,村里就貼出了公告,說五街村二組的這條泥巴路被列入了全鄉重點民生監督項目。那天下午,村里通知開協調會,說要“修一條放心路”。
協調會第二天,我們二組組長就召集村民代表在議事亭碰了頭。他說:“劉書記那邊答應得是干脆,但咱百姓的具體意見也不能糊弄,今天就是專門來聽你們說說——路先修哪一段?哪兒積水多?施工要多寬、留不留邊溝,都說全。”
我就替鄰居老謝帶了句話,說他家菜地門口那一段水流不出去,每回都泡爛稻秧。張嬸也附和,說西邊巷口是泥漿重災區,小孫子天天穿膠鞋去上學。
過完小會,修路隊就進村了。砂漿車、鏟車、模板架,一個接一個。高大鄉紀委和村務監督委員會沒閑著,一天三次巡查,看材料質量、查施工進度、督資金使用,生怕出現偷工減料的問題。
我記得有一回,村民老張說路邊排水坡不夠,水總是往他家地頭灌。第二天,鄉紀委干部就帶著工程負責人過來看現場,第三天挖掘機就動了土,把路角和涵管都修順了。
才過了半個月,水泥路就從村頭鋪到田邊,像一條銀亮亮的綢帶,在晚霞里閃著光。以前因為路不好,外村的收菜老板都繞道走。現在好了,連隔壁鄉的人都上門來收豆角了。
走在這條平整的新路上,我回頭看了一眼村口的議事亭,心里沒來由地一熱。這路啊,不光通向地頭旮旯,更通向我們老百姓心頭。(整理 / 周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