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沉落,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勐宋鄉蚌龍村黨總支書記師二家的木樓里升騰起裊裊炊煙。寨子里的哈尼族村民們在火塘前圍坐成圈,跳動的火苗映紅了一張張質樸的臉龐,一場關于移風易俗的“火塘會”正暖意融融地進行著。
“你們年輕娃娃不曉得。”頭發和胡子都已經花白了的沙大爺撥了撥火塘里的柴薪,用哈尼話緩緩道來,“以前寨子里辦婚事,全村得停工7天幫忙,辦白事要停15天,家家戶戶撂下農活不說,宴席大操大辦,很浪費錢。”
他話音剛落,剛從外地返鄉創業的小巖驚得瞪大了眼睛:“阿波(哈尼族對老人的尊稱),哪經得起這么折騰?我這上有老下有小的,哪有這么多閑工夫。”
小巖的話逗得眾人笑起來,火塘里的火星噼里啪啦濺起。
“你別急,這都是老黃歷了。”師二支書接過話,“自打我們把‘喜事新辦、喪事簡辦、請客從簡’寫進章程,過去講排場、比闊氣的毛病早改了,鋪張浪費的現象也少了。”
“這幾年我們挨家挨戶做工作,就是要把婚喪嫁娶的新觀念扎進大家心里。”師二支書望著躍動的火苗,眼神篤定,“告別厚葬薄養、抵制鋪張浪費,就是要讓優良家風、醇厚民風、文明鄉風像這火塘的熱氣一樣,暖遍整個寨子。”
“我也要辦喜事了。”小巖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頭,“現在寨子里能辦幾天呀?”
“簡辦啦!”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羅有生接過話茬,“紅白理事會寫進村規了,喜事最多辦兩三天。”然后,他特意提高了聲調,“還有彩禮嫁妝的事,寨子現在破陳規、樹新風,提倡‘零彩禮’‘零嫁妝’。”
“我家娶媳婦就沒給彩禮,女方家也不用準備嫁妝。”小巖的臉頰被火光映得通紅,眼里漾著幸福的光,“現在辦婚禮省錢又省心,剩下的錢能多買幾畝茶苗,日子有盼頭著呢!”
火塘的暖意漸漸漫過木樓,哈尼族民歌的調子在夜空中輕輕飄蕩。這方跳動的火焰,不僅驅散了夜晚的寒意,更點燃了移風易俗的新希望——就像火塘里新添的柴薪,文明鄉風的火苗正在哈尼山寨的每個角落跳動著。(魯茸央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