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如發,今年55歲,是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田心鄉利米村委會碑自古村村民。
幾個月前,在我們出行的必經之路上,一座座土堆成了橫亙在大家心頭的“堵點”。土堆占據了近一半的路面,加之路面坑洼不平,雨天泥水四溢,晴天塵土飛揚,開車經過這條路就像“扭秧歌”,讓我們煩惱不已。
“開車出門,堆積的土堆導致道路又窄又難會車,經常發生擁堵。”
“晚上開車,如果不熟悉路況,容易發生事故。”
……
今年3月,田心鄉紀委在碑自古村開展入戶走訪時,大家打開了話匣子,傾訴自己的煩心事。
鄉紀委的工作人員經過實地走訪核實,了解到這段路上的土堆是農田改造遺留,未及時清運,導致出現道路狹窄、揚塵積水等問題,隨即把問題納入了“監督清單”,將情況反映給鄉黨委、政府,并聯合鄉人居環境整治辦、交通管理站成立專項監督檢查組,對“清路”工作進行全過程督促。
“清運方案必須科學合理,既要考慮眼前清理問題,也要著眼長遠發展。”在鄉紀委督促下,我們村的干部迅速行動,多次實地勘察,精準測量,制定了“分段實施、錯峰清運、兼顧農時”的工作方案。
然而,當清運工作開始的時候,矛盾又出現了。
“路上的土方是我們要用來種地的,清理后我們怎么辦?”部分村民存在抵觸情緒。
面對大家的疑慮,鄉紀委聯合村干部挨家挨戶走訪,耐心解釋,“清理方案是在農技人員指導下制定的,生土用于路基加固,適合種植莊稼的熟土堆放在指定區域,既清理了道路,也確保不影響耕種。”
最終,在鄉紀委的督促下,我們村的黨員干部帶頭,大家積極參與,共同開展村間道路土方清理和人居環境整治,順利完成了土方清理和雜草割除。
當最后一輛運土車駛離,我們終于松了口氣,那些精心整理過的耕作土被均勻鋪在了田埂上,等待著新一輪的播種。(整理 / 羅洪梅 殷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