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猛虎鄉的層巒疊嶂間,迆帕拉村安然坐落。然而,這片山水曾長期被紅白喜事的鋪張之風所籠罩。
此前,村民楊紹志蹲在自家的土坯房前,望著鄰居家新建的磚樓,忍不住嘆氣:“前幾年老李家嫁女,流水席擺了整整三天,光是鞭炮就抵得上半畝桑園的收成。眼看我兒子也要娶親了,這么折騰下去,怕是要把家底掏空了!”
這樣的嘆息,曾是迤帕拉村的日常。一場白事,紙扎能堆成小山;一樁喜宴,幾乎要請遍全村家家戶戶。村民小組長楊禮紅記憶猶新,“前年老王家娶媳,八萬彩禮掏空家底,喜宴還沒散,債主就來催債了。”沉重的“人情債”如同無形的枷鎖,不僅壓得村民們喘不過氣,更成為阻礙村組發展的絆腳石。
轉機,竟在一枚棋子落盤時悄然降臨。作為“云南省象棋文化之鄉”,永仁縣猛虎鄉獨辟蹊徑,將象棋的規則智慧與移風易俗深度融合,讓“棋廉文化”的清風吹進迤帕拉村的千家萬戶。
猛虎鄉紀委以象棋“落子無悔”的哲思為引,組織村民反復推敲,一部帶著棋香的《迤帕拉村移風易俗行為規范》應運而生。它像棋盤上的“楚河漢界”,清晰劃定紅白事的邊界——酒席禮金要有度,煙花爆竹禁超標,借機斂財絕不容。
規矩立起來了,關鍵在落實。一支佩戴“執子守廉”袖章的監督隊走村入戶,用腳步丈量村規民約的成效。
隊長高麗娟記得,新規初行時,一戶人家想按舊俗大辦白事。監督隊登門未說教,只擺開棋盤道:“老楊啊,馬走日字象飛田,規矩亂了滿盤輸。紅白事也一樣,守規是為全村好。”一番棋語點醒夢中人,老楊家簡辦了喪儀,省下的錢攢著以后供兒孫上大學。
更妙的是“棋廉積分制”——遵守新規能攢積分,年底可換象棋文具,還能爭評“文明家庭”。楊紹志給兒子辦婚宴時,只邀了至親,擺了十桌。婚禮雖簡樸,但卻溫馨,省下的錢買了新農機。積分換來的象棋被孫子當寶貝捧著:“爺爺,下棋要守規矩,過日子也一樣!”
“棋廉文化”的妙處,在于春風化雨。村莊道路的墻壁上,“過河卒子不回頭——堅守原則”“雙車錯殺——拒做兩面人”等棋語廉句躍然眼前;活動室里,“村棋大賽”不僅是技藝較量,更是文明課堂。監督隊常借“馬走斜日”講紀律,用“炮打隔山”喻監督,棋手們在攻守間悄然悟透廉理。
最叫絕的是“殘局悟廉”。老棋手楊洪畢擺出“一馬破貪局”,村民圍坐破解。當“貪卒”被逼入死角,王嬸拍腿感慨:“以前覺得大操大辦是臉面,現在懂了!像這棋局,亂走子必輸,守規矩才能贏。”
如今迤帕拉村的紅事現場,常見這樣一副對聯:“車馬象士守底線,將帥卒相護清風”。這不僅是門楣裝飾,更是迤帕拉村告別浮華的宣言。
棋子落處,新景漸生。今年全村紅白事簡辦率達98%,因鋪張浪費引發的矛盾糾紛銳減六成。村民騰出手腳搞產業,桑園、草莓、板栗,各種經濟林果漸成規模,錢袋鼓了,眉頭也舒展了。
楊紹志常摸著新蓋的磚房笑嘆:“從前,‘移風易俗’是墻上的字,如今,是心里的秤。”(徐燕梅 李文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