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壩子的千畝荷塘綻放得正艷,彝家山寨的火把已點燃了節日的熱情。7月16日,2025年彝族火把節姚安縣分會場在光祿古鎮熱鬧開場。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與當地群眾手拉手跳起左腳舞,品嘗荷花宴,欣賞非遺展演,在“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獨特魅力中,感受火文化的熾熱與鄉愁。
為確保這場傳統盛會既“熱”得有序,又“清”得純粹,姚安縣紀委監委創新監督模式,將“全周期管理”理念貫穿節慶全過程,讓廉潔之風吹拂火把節的每一個角落。
沉浸體驗查細節——從“紙上談兵”到一線破題
“舞臺搭建用的材料防火等級達標嗎?”“這個攤位的食材儲存柜溫度達標嗎?”“攤主的進貨憑證請出示一下。”7月16日上午,火把節開幕式在光祿古鎮舉行,縣紀委監委駐縣住建局紀檢監察組組長徐海元卻沒坐在觀眾席,而是會同縣市場監管局專項巡查小組在美食區逐個檢查餐飲攤位,對各個美食攤位的食材來源、儲存條件、衛生標準等開展“拉網式”排查。
“監督不能坐在辦公室里等匯報,必須沉到一線去。”徐海元表示,今年縣紀委監委推行“沉浸式”監督,要求各監督單元蹲點監督,從活動籌備到現場執行全程跟進。
“我們督促縣市場監管局提前組建了專項巡查小組,制定了《火把節攤位食品安全檢查清單》,從食材采購、冷鏈運輸到現場加工,共列出12項重點檢查內容。”徐海元介紹,巡查小組采取“不發通知、不打招呼、直插現場”的方式,每天上午9點至晚上10點對攤位進行輪番檢查。紀檢監察組工作人員隨機選擇跟進一同巡查,對發現的問題當場下發整改通知書,整改不到位的立即取消經營資格。
節日期間,專項巡查小組共檢查攤位360余次,發現并整改食材儲存不規范、防蠅防塵設施不到位等問題32個。
“我們就是要用最嚴標準守護游客‘舌尖上的安全’,讓荷花宴都吃得放心。”徐海元說道。
鄉音監督聚民心——從單向發力到雙向互動
“阿老表,你覺得今年火把節的攤位收費合理不?”“大姐,你買的鮮花餅價格和平時比有沒有漲?”7月18日,在官屯鎮松茸街,一群特殊身影活躍在人群中——他們是來自附近村(社區)的群眾代表,受邀擔任鄉音監督員。
“讓本地群眾參與監督,既能發揮他們熟悉情況的優勢,又能架起干群‘連心橋’。”官屯鎮紀委書記王彥介紹,“鎮紀委從附近村(社區)推選了10余名鄉音監督員,經過簡單培訓后上崗。他們用方言和游客、商戶溝通,能聽到更真實的聲音。”
來自巴拉鲊村的彝族群眾李大哥就是其中一員。他在巡查中發現,某小吃攤位存在“陰陽菜單”現象,對本地人和外地人收取不同價格,立即反映了問題。“當天下午,市場監管所就來處理了,攤主被責令退還多收款項,還做了保證。”李大哥說。
據統計,節日期間,鄉音監督員共收集意見建議23條,推動解決“攤位標識不清”“停車收費爭議”等問題12個。
文化賦能樹新風——從單純護航到價值引領
“左腳舞跳起來,清廉歌唱起來!”光祿古鎮福祿廣場上,一場場別開生面的“清廉火把節”文藝演出吸引了上千名觀眾。舞臺上,農民歌手們齊聲演唱《問問老百姓》,農民演員用輕快的舞步演繹《廉潔文化美荷城》,臺下觀眾一邊拍手一邊跟著哼唱。
“文化是最好的傳播方式。”縣紀委監委宣傳部負責人介紹,“今年火把節特別策劃了‘清廉+文化’系列活動,將廉潔元素融入傳統民俗。比如,在非遺展演中加入廉潔小戲演繹,讓群眾在娛樂中接受廉潔教育。”
這種“潤物無聲”的方式效果顯著。不少游客表示,在歡樂的氛圍中學到了廉潔知識。今年節日期間,共舉辦清廉文化活動8場,覆蓋群眾2萬余人次,“以文化人、以廉潤心”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火把節的火光,照亮的是彝鄉兒女的幸福生活;廉潔清風,守護的是傳統節日的純粹本色。”縣紀委監委主要負責人表示,將繼續探索“監督+文化”的融合路徑,真正實現“火舞荷城 清風長伴”的美好愿景。(馬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