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稱桿鄉郵政所所長兼郵遞員桑南才,也是稱桿鄉人大代表,更被鄉親們親切喚作“托厄哈扒”(傈僳語,譯為“信使”)。
37年前,當我背著第一個郵包走進大山時,從未想過,這條郵路會成為我一生的牽掛。
1988年,我成為稱桿鄉郵政所唯一的郵遞員。在“一人一所”的歲月里,稱桿鄉許多村寨不通公路,13個村子、380公里的往返路程,需要五六天才能走完。
渴了飲山泉、餓了啃干糧,夜里借宿村委會,在通訊閉塞的年代,我是村里連接外界的“活紐帶”。每一封書信、每一個包裹,都馱著沉甸甸的思念與期盼,在群山間傳遞著生活的溫度。
漸漸地,我的郵包除了信件,還裝上了鄉親們的生活期盼,大米、鹽、化肥、飼料……只要他們打個電話或者提前說一聲,我都會在投遞郵件時把物品捎帶過去。看他們接過東西時臉上的笑容,才懂得奔波的分量從不在里程,而在人心的溫度。
雨季是郵路上最難熬的日子。有一年,中考錄取通知書到了鄉上,正趕上泥石流阻斷山路,我從天蒙蒙亮走到半夜。當把通知書送到學生手里時,他激動的神情讓我明白,雖然身后的路被滑坡阻斷,但錄取通知書就是通向希望的路。
2012年,稱桿鄉通村公路陸續修通,鄉里交通煥新。記得施工期間,我多次見到鄉紀委工作人員深入現場監督檢查的身影,在鄉親們的期盼下,路通了,我迫不及待買了摩托車。有了它,郵路時間能縮短一半,鄉親們收信更快了。
2022年,我當選稱桿鄉人大代表后,多了份“傳聲筒”的責任——走村入戶收集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最讓我難忘的是去年那場暴雨,前進村的入村道路被沖毀,坑洼泥濘的路面嚴重影響前進村、王瑪基村群眾的生產生活。我多次繞道查看路況,眼見鄉親們出行困難,心里像壓了塊大石頭。面對鄉財政資金緊張的現實困境,今年年初我便將問題反映到鄉紀委,在鄉紀委的督促協調下,三個月后,道路修復工程順利完工。
如今,郵包里的物品從單一的信件報紙,變成了琳瑯滿目的生活用品。37年里,我穿爛560多雙膠鞋、騎壞7輛摩托車、磨破160多個郵包,準確投遞150多萬份郵件。
從溜索過江到跨江大橋,從羊腸小道到柏油公路,我親歷了家鄉“一步跨千年”的蝶變。這些年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等榮譽,對我而言,更像是一份對家鄉人民的承諾。而我的郵路,也會一直通向鄉親們的心坎里。(整理 / 和文婭 羅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