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之水,自高山奔涌而下,在險峻峽谷間雕刻出壯闊山河。在這片被自然偉力塑造的大地上,各族干部群眾如同扎根石縫的青松,以無聲的堅守,將“寸心護山河”的信念融入每一個平凡的晨昏。

美術作品《守丫口護萬家》
風雪丫口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片馬鎮,海拔3150米。1963年除夕,周恩來總理親自打電話給被國防部授予“鋼鐵哨所——風雪丫口排”榮譽稱號的怒江片馬風雪丫口哨卡,給哨所官兵拜年,這是黨中央心系邊疆人民的一個縮影,至今仍深深地刻在了怒江各族干部群眾的心中。鮮艷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高山之巔的風雪哨所,一代代哨所官兵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以哨為家,戰風雪、斗嚴寒,堅守崗位履職盡責。

攝影作品《巴坡烈士陵園》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縣獨龍江邊境派出所巴坡烈士陵園長眠著為守衛和建設邊疆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生命的8位烈士。他們中既有本地人,也有從北京來戍邊的年輕人,犧牲時最大的31歲,最小的僅19歲。在獨龍江從原始封閉走向現代繁榮的歷程中,這方陵園始終是精神燈塔,無聲傳遞著“扎根邊陲、赤誠為民”的信仰力量。

攝影作品《巡邊43號界樁》
中緬43號界樁巍然矗立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縣獨龍江鄉海拔4160米的擔當力卡山得那拉卡山口,是中緬兩國在云南省西北部交界的最后一個界樁,方圓60公里是無人區,被稱為“死亡巡邏線”。在巡邏官兵心里,這不僅僅是一塊界樁,它代表著祖國和人民的重托,代表著一份責任。廣大官兵心里只有一個信念——有我們駐守西南邊陲,請黨和人民放心,請祖國放心。

攝影作品《背著國徽去開庭》
在我國西南邊陲的怒江大峽谷,許多法官時常需要背著國徽,在高山峽谷間穿行,到村民家中或者田間地頭去開庭,維護法律的尊嚴,維護著公平和正義。這一抹流動的法治微光,傳遞著黨的關懷,照見了“正義永不缺席”的誓言。

攝影作品《邊境幸福村》

美術作品《廉影映新舍》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云南省邊境村最多的州市之一,450公里邊境線分布著19個沿邊鄉(鎮、街道)、79個沿邊行政村。村民從草果林中收獲“金果子”、在鄉村旅游中端穩“生態碗”,邊境幸福村正逐漸成為邊疆地區“守住綠水青山、擁抱幸福生活”的鮮活樣板。

攝影作品《建設好家鄉 守護好邊疆》
怒江州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建設好家鄉 守護好邊疆”的殷殷囑托,堅持抓黨建促強邊固防,健全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工作機制,創新建立邊民守邊固邊“12454”工作措施,持續推動邊境立體化防控體系迭代升級,全力服務保障沿邊開發開放。
堅守如一,終聚日月新天。怒江大峽谷中,各族干部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團結在一起,用熱愛、用汗水、用寸心如磐的堅守,源源不斷地書寫著“衷心護山河”的壯闊史詩。(楊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