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晨光剛剛灑落,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市恐龍山鎮阿納社區老劉村的標準化棗園內已是一派繁忙。工人們手持糖度檢測儀穿行林間,對枝頭顆粒飽滿的冰糖棗進行一一篩選。
“我們的小棗甜度超過同品種三個點,今年首批蜜棗干還在晾曬,就已經接到一百箱訂單啦!”祿豐聚源種植有限公司負責人一邊翻看檢測報告,一邊自豪地向來訪的紀檢監察干部介紹基本情況。
曾經,依托鹽馬古道歷史文化底蘊,祿豐小棗名揚滇中。但近年來,受品種老化、附加值低等因素影響,這一傳統產業一度遭遇發展瓶頸。
面對困局,祿豐市紀委監委立足“監督的再監督”職責,將特色產業振興作為服務保障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緊盯產業發展的關鍵節點,織密監督網絡、實施精準監督,為農業提質增效、農民持續增收注入源源不斷的“廉動力”。
群眾關心什么,監督就跟進什么。市紀委監委從小棗產業的產、供、銷環節入手實施“全鏈條”監督,牢牢把住惠農政策落實、產業資金安全、技術服務支撐和基礎設施保障等關鍵環節,推動農技專家下沉一線開展棗樹種植與病蟲害防治指導。持續督促相關部門壓實責任,協助建立“公司+合作社+散戶”聯動幫扶機制,覆蓋群眾8000余人,確保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真正落地見效。
針對特色產業中項目多、資金量大、涉及面廣,容易引發“微腐敗”的現實特點,市紀委監委聚焦人、財、物、權等核心要素,依托“室組地”聯動和片區協作機制,分層分類推進專項監督。充分發揮村級監督“前哨”作用,廣泛收集群眾意見建議與問題線索,實現從項目規劃、資金使用到種植加工、市場銷售全流程、全鏈條監督。結合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重點排查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各類農業補助資金的發放情況,嚴肅查處推諉扯皮、敷衍塞責等作風問題,以精準有力的監督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小棗產業已成為祿豐鄉村振興的一張“甜蜜名片”。全市種植面積突破6000畝,年產值超過8000萬元。不僅如此,依托“鹽龍女文化節”“玫瑰采摘節”等農文旅融合品牌,2024年全市農業旅游綜合收入突破1.5億元,真正讓“土特產”變身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清風吹拂產業新綠,從晶瑩剔透的金絲小棗,到藥香四溢的中藥材基地,再到繽紛絢麗的玫瑰與萬壽菊田園,祿豐市紀委監委正以靠前監督清除障礙,以聯動機制構筑廉潔防線,持續護航特色產業行穩致遠。(陳林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