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市嵩明縣楊橋街道的會議室里,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劉某摩挲著一張《報備容錯受理決定書》,目光落在窗外的項目工地上。
此前,他主導的容錯報備事項因“程序瑕疵”被質疑,卻讓批而未供土地重獲生機;如今,項目竣工投產,項目正常運行,而這份決定書,成了“為擔當者擔當”的生動注腳。
在改革進入深水區,如何讓干部在“敢闖”與“守規”之間找到平衡點?全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以“容錯糾錯”為支點,推動干部隊伍實現從“畏錯”到“敢為”的認知重構,在全面從嚴治黨與激勵擔當作為的平衡點上,走出一條“嚴管與厚愛結合、激勵與約束并重”的新路徑。

昆明市尋甸縣紀委監委堅持在遵規守紀的前提下實行容錯糾錯,不斷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對干部失誤和錯誤情節綜合分析、精準區分,準確界定容錯界限,劃出容錯底線,讓監督執紀既有力度,又顯溫度。圖為該縣紀檢監察干部在問題線索處置環節,針對是否符合容錯情形同步開展分析研判。 通訊員 段懿菲
1
2023年初,昆明市率先出臺《容錯報備辦法(試行)》,建立重大事項容錯報備機制。這一制度創新,將容錯關口從“事后認定”前移至“事前備案”,允許干部在推進項目建設、處置突發事件等九類具體情形中,對可能出現的失誤進行“風險預申報”。
制度落地時,嵩明縣紀委監委建立的“1個工作日初審—專項調查組核查—聯席會議審定”快速響應機制,讓容錯認定從“被動補救”變為“主動護航”。就像劉某的實踐案例:當他的容缺辦理方案因“未批先建”被舉報時,縣紀委監委啟動容錯備案核查,發現其動機是為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且程序經過集體決策,最終認定“失誤源于客觀制約因素,并非主觀故意造成”。
“過去干部做事前怕狼后怕虎,現在組織主動幫我們‘排雷’。”嵩明縣某單位負責人感慨。這種轉變,正是我省紀檢監察機關對“三個區分開來”的精準把握——將“為公”與“為私”、“過失”與“故意”、“失誤”與“違紀”嚴格區分。
在安寧高新區,紀檢監察工委為園區“領頭雁”打造的“容錯護航”課堂,更筑起三道“安全屏障”:第一道“政策導航燈”明確七類可容錯情形,劃定試錯空間;第二道“報備直通車”創新“三色清單”實現事前報備、事中指導、事后評估閉環;第三道“保護金鐘罩”建立“一案一議”復盤機制,既嚴查誣告陷害,又及時為干部澄清正名。
就在不久前,某園區一名干部通過“清單”事前報備機制,大膽推進招商引資政策創新。盡管在政策銜接過程中出現小偏差,但通過事中指導和及時修正,最終促成重點項目落地。
宜良縣融合“四查四看”聯審機制多維審查“決策”科學性與合規性。具體而言,首先核查干部行為動機,其次審查關鍵程序,再次檢查實施過程,最后評估補救措施是否有效消除負面影響。縣紀委監委負責人打了個比方:“這就像給干部裝上‘導航儀’,既告訴他們哪里是‘紅線’,又為他們指明‘突圍路徑’。”
據了解,昆明市在容錯糾錯工作推進中,全市累計接收容錯事項報備51件,正式受理34件,為干部擔當作為提供了有力支撐。
2
在祥云縣自然資源局,局長段某正在會議室里與部門同志研究招商項目土地“落地”事宜。
之前,因用地指標限制,其負責的項目違規動工,他面臨黨紀處分。縣紀委監委調查發現,其違規行為源于加快全州重點項目建設的客觀制約,且事后主動補辦手續、追繳稅費。最終,段某免予黨紀政務處分。
這得益于祥云縣的“三道關口”全鏈條機制,事前建立容錯事項備案庫,將重大項目、民生工程納入“容錯白名單”;事中加強關鍵環節監督,通過“嵌入式監督”確保程序合規;事后開展容錯成果運用,將典型案例編入《容錯糾錯工作指引》,作為干部培訓教材。
以園區開發建設領域為樣本,當地認真研究并制定容錯工作指引,推動紀檢監察機關準確把握、規范適用。特別在問題線索研判階段,對輕微違紀且符合容錯糾錯情形的,采取“第一種形態”予以處置;核查問題堅持“人性化”原則,由承辦部門綜合考慮動機態度、性質程度、后果影響等,在違紀違法事實見面材料中明確提出容錯處理意見。針對不知曉、不理解的問題,向被容錯對象發出關愛提醒卡,增添容錯糾錯工作的“暖色調”。
更值得關注的是,全省多地探索“容錯+糾錯+治錯”的閉環管理。景洪市建立的“免責減責六步流程”,將動機態度、性質程度、后果影響等納入綜合考量,既避免“縱容錯誤”,又防止“寒了干部的心”。
其中,全周期管理在芒市體現得尤為明顯。某單位在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過程中,一名干部在推動工作、解決問題時,在一定范圍內出現了輕微違規行為。當地落實“三個區分開來”,充分賦予干部“試錯權”,將干部在推進改革中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錯誤,與明知故犯的違紀違法行為嚴格區分開來。
“這正是從‘糾錯’向‘治錯’轉變的生動體現。”芒市紀委監委負責人表示,通過容錯糾錯形成“問題清單—整改措施—制度規范”的閉環鏈條,讓該干部通過整改重燃干事熱情,還能提煉出“風險點”,為其他干部避“坑”提供借鑒。
3
牟定縣干部溫某的轉變,是回訪教育制度成效的縮影。曾因違反工作紀律受到處分的他,在縣紀委監委“三步工作法”(教育疏導、幫扶指導、跟蹤問效)的幫助下,不僅解開思想“疙瘩”,而且通過制定個性化成長方案,從情緒低落到重燃干事熱情。
“回訪—教育—重塑”的閉環機制,在全省多地形成生動實踐。例如,針對部分單位存在“不敢澄清”和“不愿澄清”等認識誤區,以及誣告陷害行為界定難題,昭通市對查處誣告陷害及澄清正名工作中的痛點、堵點開展實地調研,并開展專題業務培訓,指導承辦單位準確把握行為性質,實現分類精準施策,為工作開展提供堅實保障。
再如,曲靖市印發的容錯糾錯實施細則里,10項正面清單、5項負面清單寫得明明白白:推進改革創新、重點產業發展、處置突發事件等工作中,因客觀條件限制出現失誤,可申請容錯。
同時,運用“八看”評價法綜合研判,為干部考核提供了科學標尺,結合干部一貫表現形成動態畫像。從而打破“唯結果論”的片面性,對投機取巧者形成有力約束,為想干事的干部消除“多做多錯”的顧慮和吃下“定心丸”。
“每個案例都是一面鏡子,既照見干部的擔當,也倒逼制度的完善。”曲靖市紀委監委負責人說,“我們不僅要容錯,而且要糾錯,通過紀檢監察建議推動制度完善,讓‘犯錯源’變成‘警示燈’。”
更令人動容的是,我省將容錯糾錯與民生工程深度融合。宜良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通過容錯報備解決爛尾樓項目,讓364戶住戶圓了安居夢;追討農民工工資,讓數十個家庭重現笑顏。“當容錯機制與民生需求同頻共振,干部的‘擔當指數’就變成了群眾的‘幸福指數’。”該局負責人如是說。
從全省容錯糾錯實踐來看,這不是“為容錯而容錯”,而是用“制度溫度”護航改革“闖勁”,用“糾錯精度”守住規矩“底線”,讓云嶺大地上的“干部敢為”,化作了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福祉——這是清廉云南建設的底色。(汪波 楊洋 劉紅艷 羅祖紅 周春榮 余瀟雨 羅曉甜 王會瓊 黃麗娟 陳紅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