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區成立時,境內沒有一條公路,沒有一座橋梁,僅有600多公里人馬驛道,人們被禁錮在大山里,與世隔絕,處于極端貧困之中。
沐浴著黨的民族政策,怒江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從零開始,70余載滄桑巨變,如今一座座“幸福橋”飛架獨龍江、怒江、瀾滄江3條大江上,促進各民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一條條飄逸的“銀帶”在山間蜿蜒盤旋,連通村村寨寨,串起了村民的幸福生活……峽谷深處煥發著欣欣向榮的生機與活力,助推怒江與全國全省一道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攝影作品《渡怒江的獨木舟、獨龍江吊橋、馬幫運物資、溜索》
解放前,怒江各族群眾出行靠簡易吊橋、蔑溜索和“豬槽船”過河渡江,物資運輸全都是人背馬馱。由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起步晚,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縣的國營馬幫隊一直運營到1999年,因此也被稱為中國“最后的馬幫”。

美術作品《溜索》

攝影作品《溜索過江》
在缺少過江橋梁的時期,怒江各族群眾依靠“溜索”這一古老的渡江工具,征服天塹阻遏。傈僳語稱“溜索”為“婁痕”,怒江境內的溜索分為平溜和陡溜兩種,平溜只有一股溜索,兩頭稍高、中間凹;陡溜用雙股溜索,主要架設在江面較寬、來往人較多的地方,一來一往、高低對傾,速度快、省力。如今,溜索已從昔日的“高危渡江工具”轉型為探險旅游的核心旅游項目,成為怒江文旅融合與戶外運動發展的標志性符號。

美術作品《156工程鋼鐵女子排》
1956年8月27日,怒江州第一條公路——瓦(窯)貢(山)公路動工新建,其代號為S228線,標志著怒江州公路建設實現“0”的突破。工程最為艱巨的碧江至貢山段,定名為“云南156工程”,全長156公里。為修建怒江第一條公路,怒江各族兒女積極投身筑路,其中18名怒江女青年組建鋼鐵女子排,在懸崖絕壁間以鋼釬撬石、人背馬馱突破地質極限,這條歷時3年貫通的“掛在峽谷怒江腰線”生命線,成為云南省公路建設史上的一座豐碑。

攝影作品《三代橋見怒江》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縣丙中洛鎮秋那桶村“三橋同框”恰如一本交通歷史相冊,記錄著民生改善的偉大奇跡。第一代橋叫朝紅橋,是一座人馬吊橋,建于1975年,是怒江上修建的第一批人馬吊橋,一次僅供1人5馬通行。第二代橋是汽車吊橋,建于2004年,位于朝紅橋上游11米處,車輛只能依次通行。第三代橋是雙向通行永久性汽車大橋,建于2017年,位于朝紅橋上游39米處,是219國道上的一條重要紐帶。

攝影作品《怒江美麗公路》
怒江美麗公路是國道G219的重要路段,全長約286公里,于2019年年底完工通車,縱貫貢山、福貢、瀘水三縣(市)的19個鄉(鎮)。美麗公路宛如一條彩鏈將百年“澡堂會”登埂澡堂、“記憶之城”知子羅、“自然構造奇觀”怒江第一灣等怒江旅游點連成一線,構成賞峽谷風光、聽怒江濤聲、品民族風情、促經濟發展的交旅融合樂章。2025年,該項目入選全國首批旅游公路名單,作為連接滇川藏國家精品旅游帶與大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的重要通道。

攝影作品《通達怒江》
保瀘高速公路是怒江州第一條高速公路,起于保山市隆陽區瓦窯鎮老營村,止于怒江州瀘水市六庫街道北小沙壩,全長約85.17公里,2020年建成通車,結束了怒江無高速公路的歷史。這條公路穿越高山峽谷,地形陡峭、地質復雜,建設難度極大,橋隧比高達77.49%。通車后保山至瀘水車程從3小時縮短至1小時,怒江與滇西、滇西南經濟片區和旅游景點的距離也大幅縮短,沿線很多地方駛入經濟建設快車道。

攝影作品《怒江大橋》
保瀘高速公路怒江大橋,雄踞于洶涌怒江之上,橋塔巍峨,拉索如弦,橋面寬闊堅實,它打破了峽谷天塹的阻隔,為怒江地區發展搭載了強力引擎。怒江大橋與周邊雄奇壯美的峽谷風光、秀麗的山水景致相互融合,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打卡觀光,成為怒江山川畫卷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交通是興州之要、強州之基,是全州的經濟脈絡和文明紐帶。怒江交通從艱難險阻到暢達便捷,是發展的見證,更是奔向美好未來的基石。(楊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