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察組來了,塌方修好了,路燈也亮了,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不久前,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綠春縣戈奎鄉的幾名群眾自發來到紅河州委第七巡察組駐地,送來了一封感謝信和一面寫有“提級巡察解民憂 心系民生辦實事”的錦旗。
事情還要從巡察反饋問題的整改說起。今年6月,紅河州委第七巡察組開展對村提級巡察,在入戶走訪中了解到,4戶村民門前的邊坡因雨水沖刷出現塌方跡象,學校周邊部分路燈損毀,群眾出行十分不便。巡察組在綜合研判后迅速將這一問題列入“民生急事”清單,并反饋給戈奎鄉黨委,要求立行立改,積極回應群眾訴求。不久后,工程隊進場施工,450立方米剪力墻澆筑和120平方米路面硬化得以完成,學校周邊“失明”的路燈也很快重煥光明。
該州堅持把邊巡邊改作為開展對村巡察的有力抓手,緊盯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堅持發現問題與整改問題一體推進,最大限度把群眾反映的問題解決在巡察期內,及時回應群眾關切。
“群眾的‘心上事’就是巡察的‘上心事’。”紅河州委巡察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有力有效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九屆州委第十三輪巡察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州委巡察機構建立邊巡邊改、分類整改工作機制,確保民生問題“發現一個、解決一個”。
“這么遠專門跑一趟把新證送來給我,真是太麻煩你們了。”86歲的肢體殘疾老人王大爺緊握手里的殘疾人證,激動地對“送證上門”的州委第六巡察組和鄉殘聯工作人員說道。
此前,州委第六巡察組在對元陽縣3個村黨總支開展提級巡察期間,發現轄區內部分殘疾人群體因行動不便等原因未能及時更換第三代殘疾人證。巡察組在綜合研判后,運用分類整改工作機制,將換發新證問題分類由縣衛健委、殘聯、鄉鎮等部門立行立改,推動相關部門為全縣700余名行動不便的殘疾群眾開展“送證上門”,并細化了方便殘疾人的系列暖心服務。
在巡察推動下,個舊市畢業紅村平寨小組一條因施工損毀的80米生產路短期內得以及時修復。蒙自市多法勒村龍潭片區120余畝長期未得到排水清淤的“良田”完成清淤疏通,順利解決了多年內澇難題。
九屆州委第十三輪巡察對13縣市39個重點村(社區)開展提級巡察,走訪群眾3547戶,邊巡邊改推動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急難愁盼問題57件。(楊紫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