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廣袤的田野上鋪展著豐收的畫卷——金黃的稻浪隨風翻涌,飽滿的玉米棒沉甸甸低垂,農戶們穿梭在田間地頭,收割機的轟鳴聲與打谷棒的敲擊聲交織成歡快的“豐收交響曲”。
“老鄉,今年稻子收成咋樣?村里的機耕路修好了沒?有沒有干部來收‘過頭糧’或者推銷高價農資?”在棟川鎮清河村的稻田邊,縣紀委監委專項督查組工作人員抓起一把剛收割的稻谷仔細查看,又轉頭向正在捆扎稻稈的村民老周問道。
為精準對接群眾需求,縣紀委監委組建3個“秋收護航”專項督查組,采取“四不兩直”方式,深入全縣9個鄉鎮、77個行政村,把監督“辦公桌”搬到田間地頭、曬谷場和農資店。
督查組不僅看臺賬、聽匯報,更“扎”進田埂里與農戶拉家常。在官屯鎮馬游坪村,督查組發現部分機耕路因雨水沖刷出現坑洼,影響收割機通行,當場聯系農業農村部門督促整改;在光祿鎮小邑村,針對農戶反映的“個別商販壓價收購玉米”問題,立即協調市場監管部門開展價格巡查;在大河口鄉麂子村,發現一名村干部在統計秋糧種植面積時存在數據誤差,及時提醒糾正并督促重新核實。
“以前覺得紀委離咱農民有點遠,沒想到他們直接到田里問收成、解決問題,心里更踏實了!”左門鄉地索村村民楊大姐一邊翻曬稻谷,一邊為督查組點贊。
縣紀委監委聚焦“三重”關鍵環節精準發力。緊盯惠農政策落實,對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種糧一次性補貼等資金發放情況開展“回頭看”,通過數據比對、入戶核查,嚴防“跑冒滴漏”;緊盯農資市場秩序,聯合市場監管、農業農村等部門檢查種子、化肥、農藥經營門店23家;緊盯糧食收購環節,深入縣域內糧食收購點和臨時堆放點,重點監督是否存在壓級壓價、打白條、克扣斤兩等問題,推動建立“陽光收購”公示制度,要求收購企業現場公開價格標準、計量器具檢定證書,讓農民賣得明白、賣得放心。
縣紀委監委建立“秋收問題快辦機制”,對收集到的群眾訴求實行“當日受理、當日轉辦、3日反饋”,確保小事不過夜、大事不拖延。針對部分留守老人、勞動力不足家庭“秋收難”問題,督查組協調村黨組織發動黨員、志愿者成立“秋收互助隊”,幫助搶收作物;針對近期連續陰雨天氣,督促氣象部門加密天氣預報推送頻次,推動農業部門組建“技術指導小組”,深入田間指導農戶科學搶收、晾曬和儲存;針對部分村組曬谷場地緊張問題,推動鄉鎮整合村委會大院、小組活動室、廣場等閑置場地,增設臨時晾曬點。
“多虧了村里的互助隊幫忙,我家3畝水稻兩天就收完了,孩子的學費有著落了。”太平鎮老街村留守老人李奶奶拉著志愿者的手,眼眶濕潤。
秋陽正好,姚安縣的田野上,金色的豐收還在繼續。此刻,微風吹過曬谷場,掀起一片片金黃的波浪,那是大地的饋贈,更是“清風”守護的答卷。(馬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