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內居住著傈僳、怒、獨龍、白、普米等22個世居民族,總人口53.5萬,少數民族人口占了89.31%,是全國民族類別和人口較少民族最多的自治州。

攝影作品《幸福怒江》

書法作品《怒江》

攝影作品《上刀山下火海》
“刀桿節”是傈僳族的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二月初八。傈僳族勇士赤腳踩上鋒利的刀梯,光腳踏過熾熱的炭火,上刀山、下火海不僅象征著不畏艱險、勇攀高峰的精神,也是對傈僳族歷史文化的賡續傳承。

美術作品《幸福卡雀哇》
每年的1月10日是獨龍族的年節——“卡雀哇”節,“卡雀哇”意為“新年狂歡”,“卡雀哇”不僅僅是慶祝豐收、闔家歡樂的節日,更是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其中,“祈福儀式”“剽牛祭天”是最熱鬧、最隆重的集體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精心準備豐盛可口的食物和水酒,男女老少要換上絢麗多彩的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在一起,表達著對豐收的喜悅、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和熱愛。

木版畫作品《獨龍竹編》
說到竹編,獨龍族可以說是物用其極了。小到一個龍竹竹筒、打茶桶、煙斗、掃把等,大到背簍、漁獵工具都是由竹子制作或者竹篾編織而成。獨龍族非遺傳承人用竹篾編織著時光的密語,老人布滿溝壑的雙手在青竹間翻飛,將經緯交錯的篾片編織成背簍,這不僅是器具的誕生,更是一個民族與山川對話的象形文字。

攝影作品《編織幸福生活》
獨龍毯“約多”作為獨龍族核心文化符號,集服飾功能、圖騰信仰于一體。如今,獨龍毯已成為獨龍江鄉與廣闊世界連接的“彩虹”,成為獨龍族群眾特別是婦女家門口就業增收的好產業。目前,獨龍江鄉有100個“彩虹庭院”(獨龍毯非遺工坊、家庭作坊),獨龍毯“織女”增至500多人,人均年增收6000元至7000元。

攝影作品《往事》
普米族歷史悠久,非遺文化豐富,搓蹉、四弦、口弦等非遺文化在當地民族群眾中代代相傳,浸染著當地普米族鄉情民俗的豐富內涵,一代代的非遺傳承人通過口耳相授將傳統村落的普米民族文化不斷延續下去。

攝影作品《搓蹉舞》
“搓蹉”是普米族語,“搓”,意為舞;“蹉”,意為跳,“搓蹉”即“跳舞”之意,象征團結友愛、吉祥幸福的“搓蹉”是普米族的傳統舞蹈,歷經百年傳承,成為普米族民族文化的代表。2008年,“搓蹉”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攝影作品《怒族“仙女節”接圣水》
每年農歷3月15日至17日,是貢山縣怒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仙女節”,也叫“乃仁節”“鮮花節”。節日期間,正當杜鵑花盛開,當地怒族群眾男女老少身著民族盛裝,手捧杜鵑花聚集到村子附近鐘乳石形成的“仙女洞”接圣水和祈福。

攝影作品《怒族人家》
“達比亞”為怒語,是怒江古老的彈撥樂器,多用于獨奏或民間歌舞,音色明亮柔和,是怒族人民婚嫁喜慶和風俗節日里不可缺少的樂器。

木版畫作品《悠揚的樂聲》
在怒族聚居的深山村落里,悠揚的樂聲承載著世代相傳的記憶與情感。那樂聲似山林間的清風,裹挾著草木的芬芳,又像怒江的流水,帶著歲月的綿長。樂聲從笛管中悠悠飄出,穿過茂密的枝葉,在民族聚居的天地間回蕩,是怒族文化的吟唱,是對生活的深情傾訴,每一個音符都鐫刻著民族的記憶,在黑白的藝術世界里,織就出一段關于傳承與詩意的聽覺畫卷。
怒江屬于典型的民族“直過區”,被譽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活化石”,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怒江最靚麗的名片。來怒江,你可以深入太古秘境獨龍江,探尋獨龍族婦女文面背后的神秘傳說;過一回傈僳族“闊時”節、怒族“仙女”節、獨龍族“卡雀哇”節,怒江的多彩民族正以他們獨特的方式,在傳統與現代的交響中,續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篇章。(張媛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