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隆——”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章鳳鎮振興村民小組的施工現場,徐顯旺操縱著挖掘機平整土地,鐵臂起落間揚起的塵土里,藏著他從地質災害隱患點搬遷戶到致富帶頭人的幸福密碼。這位46歲的漢子擦了擦額頭的汗,望著不遠處敞亮的新家,感慨道:“從住危房愁生計,到住政府給的地基蓋新房,開著挖機掙著錢,這好日子是黨和政府實打實給的。”

2023年“12·02”5.0級地震后,徐顯旺老家王子樹鄉曼當村小組因地質災害風險被納入搬遷安置規劃。“當時心里七上八下,搬出去住哪兒?娃上學咋辦?”這些顧慮,早被縣委、縣政府看在眼里、裝在心里。
過去,村里的孩子們上學要走30公里山路,天不亮就得出發,家里有車的還好點,騎摩托的遇著雨天更是泥濘難行,往往到校時孩子大人鞋襪早已濕透,單程就要耗上兩個多小時;老人看病,雖說有村衛生院,但急發病時得雇車翻兩座山到縣醫院,光趕路就要大半天。
為了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干部們先后5次實地勘測選址,最終確定在距離縣城僅3公里的章鳳鎮振興村民小組,同時還配套了道路、水電、文化廣場等設施。昔日摸黑趕路,如今騎自行車20分鐘就到;離縣醫院也特別近,徹底解決了鄉親們的就學就醫難題。“干部們帶著圖紙上門,連地基分配、孩子上學的事兒都替我們想到了,這服務真是送到了心坎上。”徐顯旺說,30公里到3公里的距離縮短,藏著的是娃們上學路上的安全與輕松,更是咱老百姓實打實的安心。

搬遷過程中,紀檢監察干部的“貼身監督”更讓群眾吃了“定心丸”。政府統一為搬遷戶提供宅基地后,徐顯旺計劃自建新房,可40萬元左右的建房款成了首要難題。縣里負責的干部得知后,立刻幫他對接鄉村振興銜接資金支持政策,紀檢監察干部全程監督資金申領流程,確保幫扶政策不打折扣。
“從申請到放款,一路順暢,沒多花一分冤枉錢,沒跑一趟空路。”徐顯旺記得,縣紀委監委的同志常來村里“擺攤辦公”,在公示欄前給村民逐項核對資金流向,小到建房補助明細,大到相關專項扶持資金,每筆賬目都清晰可查。有村民擔心貸款審批流程繁瑣、資金發放不及時,紀檢監察干部當即對接金融機構梳理流程,全程跟蹤貸款辦理進度,還組織村民代表參與宅基地劃定等關鍵環節的監督。
“他們把監督崗設在了家門口,咱們蓋房放心、住著安心。”75歲的徐母豎著大拇指說,“如今去縣醫院拿藥,騎電動車10分鐘就到,再不用遭趕路的罪。”

2024年6月,徐顯旺一家搬進了自家蓋的二層小樓。新家周邊,村寨搞建設、合作社拓基地的動靜越來越大,徐顯旺心里動了念頭打算買臺挖機來掙錢。“知道我的想法后,當時紀委的干部就說‘政策落實我們盯著,有任何梗阻隨時找我們’,這份安心讓我敢放開手腳干。”打定主意后,他與親友借款購置了挖掘機和小貨車。
如今,徐顯旺的挖機成了周邊的“香餑餑”,道路硬化、場地平整的活兒排得滿滿當當;小貨車也沒閑著,幫合作社拉貨、給村民運物資,兩頭兼顧。每月收入穩定在一兩萬元,“以前種苞谷一年掙不了幾萬,現在兩個月就能掙回過去大半年的收入。”妻子楊艷菊心里算著賬,臉上笑開了花。最讓她省心的是,搬到這里樣樣都方便,一家人精神頭也越來越足。
傍晚的振興村文化廣場上,徐顯旺正幫鄰居調試健身器材,縣紀委監委的干部再次來到村里走訪。“顯旺,最近政策落地還有啥堵點?”“沒有堵點,全是亮點!”徐顯旺指著不遠處的新居說,“90戶鄉親都住上了新房,44個娃娃順利轉學,上學近了,老人看病方便了,不少人要么在合作社務工,要么像我一樣搞起了副業,日子越來越旺咯。”
晚風拂過,點亮了家家戶戶的燈光。徐顯旺的挖機靜靜停在院壩里,車身的反光映著滿天星光。在隴川這片廣袤的紅土地上,這樣的幸福故事正在不斷上演——黨委政府把實事辦進群眾心里,紀檢監察機關用精準監督護航政策落地,讓每一份期盼都化作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正如徐顯旺常說的:“搬的是家,暖的是心,穩的是日子,這才是真真正正為咱老百姓辦實事啊!”(余雪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