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灑在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永寧鎮連片的紅米稻田上,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風中泛起層層金色的波浪。這片位于“世界水稻屋脊”的紅米基地,正成為永寧鎮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農戶增收的“金鑰匙”。
近年來,永寧鎮紀委立足職能職責,深入田間地頭,緊盯紅米產業從種植到銷售的全鏈條,以精準監督推動解決發展難題,助力這顆高原“紅珍珠”成為農戶實實在在的“致富米”。
該鎮紀委緊盯種植這一基礎環節,成立專項監督小組深入永寧、泥鰍溝等村委會田間地頭,重點檢查農業部門技術服務落實本地老品種“永寧大白谷”“永寧小白谷”和新品種“麗粳9號”“麗粳11號”等良種推廣情況。同步核查惠農補貼發放,通過比對臺賬、隨機走訪,確保良種、有機肥等補貼精準到戶。“今年領到了良種補貼和有機肥補貼,種植成本降低了不少。”在泥鰍溝村的紅米種植示范基地里勞作的種植戶說道。
去年以來,該鎮紅米種植相關政策惠及種植戶800余戶,良種與有機肥補貼精準落地,“麗粳9號”“麗粳11號”百畝連片示范田畝產達536.46千克,創下高海拔水稻高產新紀錄。2025年全鎮種植“永寧大白谷”“永寧小白谷”1.6萬余畝,“麗粳9號”“麗粳11號”2100畝,新品種實驗示范56個。
走進麗江寧蒗益康公司的加工車間,新擴建的紅米餌塊、米線生產線正隆隆作響。該鎮紀委緊盯綠色執行標準,逐一檢查設備清潔記錄和質量檢測報告,推動企業完成標準化改造。如今這里不僅產出優質紅米,還新增加了餌塊、米線等深加工產品,新增就業崗位30多個。流水線上忙碌的,大多是本地村民。在銷售端,鎮紀委緊盯永寧村委會與寧蒗瑪凱民俗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的合作,檢查“媽達米”品牌推廣、游客服務區免費品嘗活動開展情況,督促企業及時結算網絡銷售款項,嚴查壓價收購、拖欠貨款等問題。
在瀘沽湖景區游客服務中心,“媽達米”品牌專柜前圍滿了品嘗購買的游客。來自廣東的游客王女士一次性購買了10袋紅米:“這個紅米軟糯香甜,準備帶回去送給親朋好友。”專柜銷售人員一邊打包一邊介紹:“現在通過電商平臺,我們的紅米最遠賣到了黑龍江呢!”如今,“女兒國紅軟米”香飄千里,年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紅米產品走進商超柜臺,成為游客帶得走的“寧蒗味道”。
此外,依托瀘沽湖旅游資源,永寧鎮推動農旅深度融合,打造了“世界高原紅米屋脊生態稻田”旅游區,去年以來,通過稻田觀光、農事體驗項目吸引游客15萬人次,周邊農戶擺起小攤、開起民宿,賣紅米、提供餐飲服務,人均年增收2800元。今年以來已建成紅米專業合作社12個,累計培訓3000人次,越來越多的農戶學會直播帶貨、包裝設計,紅米產業持續“出圈”,真正實現了“人人參與、戶戶受益”。
監督護航,只為紅米飄香、群眾增收。下一步,該鎮紀委將繼續聚焦紅米產業發展目標,緊盯2萬畝種植規模和5000畝集中連片基地建設,以更加精準有力的監督保障產業高質量發展,讓“世界水稻屋脊”的紅米持續煥發出別樣“紅”,真正成為永寧百姓的“幸福米”。(刀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