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掠過,穗浪輕語。深秋的昭通市鹽津縣落雁鄉,萬畝稻田如鋪開的長卷,在陽光下泛起粼粼波光,空氣里彌漫著新稻的清香。田間地頭,收割機的轟鳴聲與人們的笑語交織在一起,農戶們俯身揮汗,搬運著一季的希望。

今年以來,縣紀委監委將保障糧食安全列為重點任務,組建專項監督組直插田間,緊盯政策落實、資金到位、技術支持和設施保障等關鍵環節開展監督,確保惠農政策真正進村入戶,為秋收全力“踩油門、清路障”。
“補貼到位了嗎?技術員下來指導了幾次?”縣紀委監委干部走在田埂上,一邊仔細查看稻穗長勢,一邊與農戶親切交談。針對監督中發現的農技培訓覆蓋不足、部分農戶種植技術薄弱等問題,監督檢查組及時向農業農村部門發出監督提示,推動開展“田間課堂”28場,累計培訓600余人次。同時,推動農業農村部門建立“技術包保”責任制,6名農技人員分區包干,為農戶提供從育苗到收割的全流程技術指導,確保科學種植技術落地到每一塊稻田。
“灌溉水渠堵塞的問題,反映上去三天就修好了!”提及紀委的監督效率,落雁鄉種植戶李大姐連連稱贊。
糧食安全,國之大者。鹽津縣紀委監委將群眾滿意度作為衡量監督成效的重要標尺,在秋收一線設立流動接訪點,并開通“掃碼吐槽”平臺,累計收集農戶在曬糧、售糧、農機服務等方面的訴求28條,推動解決20余個實際困難。例如,針對農戶反映的曬場不足問題,督促鄉鎮統籌開放村級活動場所、學校操場等公共區域作為臨時曬場;針對糧食收購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推動農業農村部門每日發布收購價格及網點信息,讓農戶賣糧更便捷、更放心。群眾紛紛點贊:“現在反映問題有渠道,解決困難有效率!”
近日,落雁鄉水稻示范區傳來喜訊:經專家測產,示范區水稻畝產達652公斤,較非示范區每畝增產50公斤以上,每穗穗籽粒數達326粒,創歷史新高。數字背后,是農民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我家8畝稻田,今年能多收400多公斤稻谷,增收1000多元!”王齊書笑著算起經濟賬。更讓他高興的是,隨著稻米品質提升,收購價每公斤比市場價還高出0.2元。
如今,在縣紀委監委的監督護航下,落雁鄉水稻產業正實現從“增產”向“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全鄉1.09萬畝水稻預計總產量可達700余萬公斤,較去年增產30萬公斤。“小稻米”正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金產業”。(周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