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寨山古墓群與河泊所遺址位于昆明市晉寧區滇池東南岸,共同構成實證古滇文明、承載歷史記憶的石寨山大遺址,是滇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遺存。
以河泊所遺址入選“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為契機,晉寧區積極構建“農耕研學+品牌文創+環滇文旅”產業發展鏈,全面推動滇池沿岸農文旅融合提質升級。
在這一過程中,晉寧區紀委監委統籌“室組地”監督力量,緊盯陶器標本修復工作室、古滇文化研學基地兩大項目建設,嚴把工程進度關與資金使用關,堅持一線監督、現場問效,推動解決管理不規范、資金撥付不及時等問題,確保遺址保護與考古研究同步推進、項目開發與鄉村建設有機銜接。
近年來,晉寧區紀委監委立足職能定位,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列為政治監督重要內容,聚焦項目審批、資金使用、保護效能等關鍵環節,通過凝聚合力、靶向施治,探索“規劃先行、保護前置、活化利用”監督路徑,為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歷史文化資源提供堅強紀律保障。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須多方協同、合力推進。”晉寧區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相關負責人介紹,區紀委監委以“全鏈條”監督為抓手,緊盯職能部門履職實效、推動構建協同聯動機制,先后保障石寨山考古工作站、遺址博物館等項目建成投用,為文物修復、研究和展示提供平臺。同時,督促文旅、住建等部門全面梳理區域歷史文化資源,制定風險防控措施,規范評審、認定與保護流程,筑牢歷史文化遺產安全防線。
存續過往,更是為了賦能當下與未來。晉寧區紀委監委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深度銜接,系統梳理本地傳統文化與紅色資源中的廉潔基因,創新推出“一圖帶你玩轉晉寧廉潔文化‘打卡地’”欄目6期,制作了《調子傳“廉音” 非遺揚清風》《烏銅走銀·淬煉清廉本色》等一批精品力作,實現文化傳承與廉潔教育“雙向奔赴”,推動歷史資源在新時代煥發生機活力。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監督護航下,古滇文明的歷史脈絡日益清晰,生態保護與文旅產業協同發展。晉寧區紀委監委將持續強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監督,以歷史文化遺產“活化”傳承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保護有力度、發展有溫度”的良性循環。(楊檸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