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一座青石砌成的民族團結誓詞碑巍然矗立。碑上“一心一德,團結到底”八個大字,歷經七十余載風雨,依然熠熠生輝。
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親切回信給參與立碑盟誓的代表后代。殷殷囑托與深切關懷,如春風化雨,浸潤心田,讓這座“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煥發出新的時代光芒。
一年來,石碑的堅硬質感與精神的柔軟力量交織,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精神深深融入云嶺兒女的血脈。這份溫暖與激勵,已轉化為共建美麗家園、共護神圣國土的自覺行動,繪就出一幅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同心筑夢的時代畫卷。
1
秋日陽光灑在寧洱民族團結園,55歲的方財兵像往常一樣,輕撫誓詞碑上“方有富”三個刻字。這是他父親的名字,也承載著一段熾熱的歲月。
“這是我父親一生中最驕傲、最光榮的事。”他的講述,將人們的思緒帶回那個歷史性時刻——1951年元旦,普洱專區(涵蓋今普洱市、西雙版納州和臨滄市滄源縣)各族土司、頭人、代表與黨政軍領導人,在此歃血盟誓,刻石為記,立下了生死與共、團結奮斗的莊嚴承諾。
方有富,是當年48位簽名代表之一。盟誓歸來,他將誓言融入生命。退伍還鄉后,他不僅是帶領鄉親興建水電站的“帶頭人”,更是誓詞碑故事的“講述者”,將民族團結的種子播撒四方。
2017年,方財兵從父親手中接過守護的接力棒,成為義務講解員。八年來,他已為數十萬訪客深情講述這段跨越時空的團結佳話。“講解不僅要回顧歷史,更要展現新時代民族團結的生動實踐。”方財兵說。
2024年,他與盟誓后代們共同致信習近平總書記,匯報邊疆的團結新貌。收到回信的那一刻,激動與責任交織于心。更令他難忘的是,作為少數民族參觀團成員出席今年的閱兵典禮,讓他深切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
為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血脈、植根心田,寧洱以“小石碑”做“大文章”,構建起“一碑一館一基地一景區”的保護傳承體系,并頒布《云南省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民族團結誓詞碑文化保護傳承條例》,將每年1月設為誓詞碑文化宣傳月。歷史的根系,已生長為根深葉茂的民族團結之樹。
幾公里外的縣民族團結實驗小學,由112名不同民族孩子組成的“伢咪伢喲”合唱團(哈尼語意為“小女孩小男孩”),宛如一個微型的“石榴籽”家園,用清脆的童聲傳唱著“普洱有個團結碑,團結精神記心扉……”讓團結的種子在新一代心中生根發芽。
在勐先鎮宣德村,哈尼族婦女飛針走線,將誓詞碑的文化元素繡入作品,展現出傳統工藝與時代主題的融合。一年前,回信喜訊傳來時,正值縣委巡察組在該村駐點。巡察組與村黨總支共同開展學習,將回信精神轉化為推動發展的具體行動。
一年過去,當地依托民族文化開發的文創產品已走向省外市場。針對巡察反饋的基礎設施薄弱、產業規模有限、刺繡產品變現難等問題,村里積極落實整改:道路得以硬化,路燈陸續安裝,450畝人參果規模種植有效壯大了集體經濟,刺繡工坊也訂單不斷。
“日子更好了,各民族兄弟也更團結了!”村黨總支書記方強的感慨,正是回信精神在基層落地生根的生動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給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一周年之際,盟誓代表后代方財兵以誓詞碑講解員的身份,動情地向各族群眾和青年學生講述民族團結誓詞碑的由來。通訊員 董建華
2
民族團結的故事,也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綿延傳頌。
盟誓代表召存信之孫召西利勐,將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視為巨大激勵。“我的外公曾說:‘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西雙版納才有美麗富饒的今天’。”他動情地回憶。
召存信在州長任上四十年,胸懷民族大義,致力團結發展。如今,西雙版納州經濟社會穩定發展,邊境和諧安寧。“要與其他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召西利勐表示,要繼承外公遺志,忠心愛黨愛國,維護民族團結。
當好“收信人”,西雙版納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根本,精心培育“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社區。在這里,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已成為各族群眾的日常生活圖景。通過系統謀劃與全域浸潤,一個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正欣欣向榮,讓團結的紐帶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每個層面都緊緊相連。
放眼全州,從邊境示范帶到主題教育館,從蓬勃的鄉村振興圖景到“三大經濟”“七大產業”的全面起勢,高質量發展的枝干上,民族團結進步的燦爛花朵正迎風綻放。
“一根竹子不成蓬,兩三根竹子才成蓬……一人做事難成功,眾人做事才成功。”在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一句古老的佤族諺語代代相傳。
1951年,肖子生等4名佤族代表赴普洱參加民族團結盟誓。歸來后,他們積極宣傳黨的政策,牽頭制定《民族團結公約》,帶領佤族群眾共建家園。如今,這份團結的火炬已在肖家傳承三代。
肖子生的三子肖炳雄,已執教三十年。他始終銘記父親“一棵竹子不成蓬”的教誨,將學校視為各民族學生交往交融的重要平臺。望著現代化教學樓間奔跑的身影,他感慨道,昔日的破瓦土墻已成歷史,在黨的光輝照耀下,佤山的教育事業正日益繁榮。
守護民族情誼的接力棒傳至第三代。“大爹,您有什么問題需要反映?”肖子生的孫女肖莉,是一名巡察干部,她深入佤族村寨,用母語與鄉親親切交流。她說,巡察組有6名少數民族干部,通過“雙語巡察”機制,許多矛盾得以在基層及時化解,真正打通了溝通壁壘,拉近了各族群眾的內心距離。
在滄源,厚重的紅色歷史與絢爛的民族文化,如同交織的根脈。“班洪抗英”的錚錚鐵骨和“時代楷模”的赤子情懷,跨越時空對話,為民族團結提供了不竭的精神源泉。
當地將這些資源轉化為可感、可觸、可參與的體驗:漫步于示范景區,徜徉在精品線路上,歡聚于節慶賽場中……各族兒女在共情共鳴中增進認同,在互動互融中緊密相連。
3
一塊碑一片心,一個承諾就是一代代人的堅守,云南邊疆的民族團結實踐,深刻詮釋了“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在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恩樂鎮玻烈村,這個茶馬古道上的古老驛站,曾一度沉寂。全縣通過“民族文化+農業+旅游”融合,重拾茶馬文化,稻田中的咖啡館、“稻香”親子園成為游客打卡地,古村煥發新生機。
“我從不敢想象我們村會這么熱鬧。”村民梁其友的感慨,是鄉村振興與民族團結同頻共振的寫照。振太鎮紫馬街夜市的煙火氣里,甚至出現了國際友人的身影,展現了開放包容的姿態。
有這樣一組經濟數據,是普洱市奮進之年最直觀的注腳:上半年生產總值增長5.6%,排名全省第二,三大產業協同發力,共同驅動著發展的強勁引擎。
發展的溫度,更體現在千里邊疆的安寧與富足。普洱44個邊境幸福村如珍珠般散落,興邊富民行動結出碩果:邊民回流安居,人均收入領先全市,“家”與“國”在邊境線上緊密相連。
為系統推進回信精神落細落實,普洱、西雙版納和臨滄滄源將回信精神作為一切工作的“根”和“魂”,貫穿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在思茅的茶山與墨江的雙子城下,紀檢監察干部以政治監督為犁,深耕于政策落地的田野間、項目推進的征程上、資金監管的流程中,讓黨的民族政策精準浸潤到每片田野、每戶窗欞。
在勐海縣,紀檢監察機關始終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工作主線,并將其全面貫穿于工作的各方面全過程。通過完善村級“小微權力”清單、開設“廉潔微課堂”、開展清廉文藝匯演、打造“廉潔+”系列活動等舉措,扎實推動重點任務落實,進一步筑牢了邊境地區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
而最深沉的凝聚力,源于文化的活水——是基諾山鄉的煥新、邊貿互市的繁忙,也是佤族新米節、傣族潑水節的萬民同歡,這些都詮釋著“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互鑒,如同一曲恢宏的交響樂,在云嶺大地奏響民族團結的華章,不斷增強對中華文化的內在認同。
當好“答卷人”,不負殷切囑托。云南邊疆兒女以回信精神強化治理,以融合路徑促進團結,以興邊實干富裕百姓。“只有各民族團結起來,才能一起過上好日子!”景洪市巴飄村黨支部書記車白的話,道出了最簡單也最深刻的道理。
從1951年的盟誓石碑到2024年的深情回信,一代代人的堅守與傳承,云南各族人民用實踐證明:團結不是歷史的符號,而是奔騰的時代潮流。正如誓詞碑所昭示的——當誓言刻進心碑,便能在歲月的淬煉中筑起永恒的豐碑。(汪波 蘭嵐 李玲 王妤婍 范碧英 刀雪 李穎 周春榮 魯茸央宗 陳航 羅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