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龍縣功果橋鎮海滄村,100畝白蕓豆標準化示范種植基地里,套種的白蕓豆花綴滿枝頭,未套種的豆株已掛滿飽滿的豆莢。清晨的露水還掛在葉片上,村民們便穿梭在田壟間,查看豆莢長勢,指尖拂過豆葉的沙沙聲里,滿是對豐收的憧憬。
“今年全村種了4000畝,比去年翻了一倍!”基地負責人李維松撥開豆葉,看著飽滿的豆莢笑意盈盈,“多虧專家常來地里手把手教技術,心里有底了,才敢放心擴種!”
云龍縣山多地廣、氣候適宜,白蕓豆種植有天然優勢,但過去部分山區沿用傳統模式,產量低、收益薄,先進技術難落地。為讓“小豆子”變“金豆豆”,該縣瞄準產業發展瓶頸,督促縣農業農村局牽頭組建技術服務隊,深入田間推廣起壟覆膜、綠色高產等技術,推動3000畝示范田實現“五統一”管理,重點鄉鎮建成百畝連片樣板,昔日零散的種植地,如今成了整齊劃一的“致富田”。目前,該縣白蕓豆種植已達3萬多畝,預計今年產值在去年9000多萬元的基礎上再增10%以上。
走進云南天保樺生物資源開發(云龍)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機器運轉的嗡鳴聲里,白蕓豆正經歷著從“小豆子”到“金膠囊”的蛻變。“現在不僅賣豆子,還賣技術、賣品牌,加工成膠囊后畝產值將從5000元提升至20多萬元!”該公司總經理李紀東向前來走訪調研的紀檢監察干部介紹,話語里滿是振奮。
產業要提質,鏈條需延伸。該縣紀委監委把護航白蕓豆產業作為重點,通過“室組地”聯動監督,緊盯產業扶持資金發放、育種產銷、基礎設施建設等關鍵處,精準破解技術落地難、要素保障弱等堵點。從政策落地到干部作風,從種植管理到技術推廣,從資金使用到產銷銜接,全流程“嵌入式”監督織密防護網,嚴查政策截留、資金挪用等“蠅貪蟻腐”,及時解決企業和群眾的急難愁盼。
在監督護航下,“黨組織+合作社+企業+農戶”的模式遍地開花,白蕓豆從田間種植到精深加工,從單打獨斗到三產融合,一條完整產業鏈悄然成型。“田間監督哨”設立以來,已推動解決技術推廣、產銷銜接等難題10個,督促建立產業監測、利益聯結等制度5項,讓每顆豆子都串起實實在在的收益。
“從‘一顆豆’到‘一條鏈’,白蕓豆串起的是富民增收的大希望。”該縣紀委監委主要負責人表示,將持續優化監督方式,以精準監督為白蕓豆全產業注入“廉動力”,護航白蕓豆全產業提質增效,讓這顆富民豆在云龍的山間地頭結出更多幸福果。(楊銀湘 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