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迪慶——這處令人心馳神往的“香格里拉”,雪域高原的圣潔與多彩民族的文化交相輝映。世代居住于此的藏族、傈僳族、納西族、彝族等人民,用他們古老而歡騰的節慶,為這片絕美風光賦予了鮮活的靈魂。

攝影作品《藏歷新年聯歡晚會》

攝影作品《其樂融融》
“羅薩”藏語意為“藏歷新年”,是迪慶藏族傳統里最為隆重的節日。如今,大多數藏族群眾已將“羅薩”的節慶習俗與農歷春節相融合,形成了一種獨具迪慶特色的新春慶祝方式。大年初一清晨,人們會前往水源地“背頭水”,象征汲取新一年的福運與吉祥;初二當天,男女老少皆身穿盛裝,走親訪友、互致祝福。藏歷新年期間,大家便聚于廣場或開闊草地,圍成圓圈跳起鍋莊與弦子舞,常常持續至深夜方漸散去。這種既延續傳統又包容新意的節慶形態,不僅是藏族人民深厚人文底蘊的生動展現,更是迪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具象化。

攝影作品《歡度闊時節》

攝影作品《同心弩王》
闊時節是傈僳族的春節。“闊時”,傈僳語意為“歲首”。節前,傈僳村寨中年貨籌備緊鑼密鼓——殺豬宰羊、舂糯米粑粑、釀制苞谷酒,院子里煙火升騰、香味四溢。節日期間活動紛呈,青年壯漢們英姿勃發,手持強弩硬弓,精準命中,贏得陣陣喝彩,展現著傈僳族自古傳承的狩獵技藝。賽場的另一邊,男女相對,即興對歌;拉手圍成圈的人們腳步不停,歡快的舞步踏出富有韻律的節奏,盡情釋放內心的歡愉。

攝影作品《朝拜白水神》

攝影作品《野炊》
二月八,是香格里拉市三壩納西族鄉一年中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八,村民們備好各式祭品前往白水臺,舉行莊嚴的祭祀儀式,共同朝拜白水神、敬奉自然。祭祀禮成后,大家三五成群,露營野炊,分享佳肴,歡聲笑語回蕩在山谷之間。這一悠久習俗,不僅承載著納西人民對自然的深切敬畏,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生動體現。

美術作品《香格里拉之舞》

攝影作品《香格里拉賽馬會》
香格里拉賽馬會,在每年端午節期間舉行,最早可追溯到吐蕃時代,原為藏族傳統節日“煙祭節”,是迪慶各族群眾共同歡度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以“馬文化”為主題的重要節日之一。活動期間會開展馬術表演、馬速賽、射箭、射弩、馬器具展等活動,集中展示迪慶的特色民俗文化。

《舞動火把節》

《火把狂歡》
火把節,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是彝族文化的象征和彝族人民最盛大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體現了彝族人民的火崇拜、原始崇拜以及歌、舞、樂等諸多文化現象,還包涵了彝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各式各樣的生產生活習俗、飲食、服飾等傳統文化。夜幕垂落,盛大的點火祈福儀式后,彝家兒女高擎火把,匯成一條條游動的火龍,火光躍動,繞行田間、住宅一周,而后人們身著盛裝圍著篝火起舞,火光映紅每一張笑臉。這是用最熱烈的方式祈愿滅蟲驅災、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幸福如火焰般熾熱而綿長。

攝影作品《共度節日》
迪慶的節慶藏著多樣的民族特色文化,藏著令食客們垂涎欲滴的饕餮美食,更藏著雪域高原上熱情、淳樸、直爽的精神內核,有著每個人心中的“香巴拉”。世界的“香格里拉”是旅客“心安此處”的“第二故鄉”,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親身加入到這盛大的狂歡,在弦子舞的圓圈里,在青稞酒的醇香中,真正讀懂香格里拉的文明密碼。(余村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