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清晨,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馬街鎮后山村的林下中藥材基地薄霧氤氳。陽光透過華山松與櫟樹林的縫隙,斑駁灑落。黃精翠葉舒展,石斛繞干生長,淡紫的龍膽草花隨風搖曳。藥農們穿梭田間,忙著采收龍膽草,處處洋溢著收獲的喜悅。
“老李,你這片龍膽草長勢真不錯,花開得這么旺,根莖肯定壯實!”馬街鎮紀委干部和藥農老李愉快地聊起來。
“可不是嘛,今年收成比去年好多了!自從之前跟你們反映了情況以后,現在從種苗供應、田間管理到烘干銷售,每個環節都有人來管。中藥種得好、賣得出去,我們心里亮堂了,也更有信心了。”老李臉上露出舒心的笑容。
老李口中的“亮堂賬”,正是南華縣推動林下中藥材產業規范化發展的生動縮影。林下中藥材這份“綠色財富”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監督力量的持續護航。
監督沉下去,問題才能浮上來。縣紀委監委采取“室組地”聯動監督模式,深入馬街、兔街等鄉鎮的各個中藥材種植基地,在與藥農拉家常、問收成中捕捉政策落地“堵點”。
一次走訪中,有藥農隨口提到:“今年優質種苗補貼到賬比往年慢。”這句看似平常的“吐槽”引起了來訪的紀檢監察干部的警覺。縣紀委監委工作人員順藤摸瓜,發現個別鄉鎮在補貼資金審核、上報環節確實存在效率不高、流程不透明問題,影響了資金及時足額發放。
隨即,縣紀委監委開展惠農資金撥付專項監督,推動職能部門優化流程、明確時限,將補貼發放納入村務公開重點內容,確保惠農資金精準直達群眾手中。
針對林下中藥材產業鏈條長、環節多的特點,縣紀委監委將監督“探頭”精準聚焦產業發展關鍵節點,緊盯項目立項,嚴防“形象工程”和“人情項目”;緊盯資金分配使用,開展全過程跟蹤監督,確保每分錢都用在刀刃上;緊盯購銷環節,密切關注市場動態,防止惡意壓價等損害藥農利益的行為發生。
針對種植基地地域廣闊、分布分散的實際情況,縣紀委監委積極探索“智慧監督”模式,將監督觸角延伸到“指尖”。暢通“信、訪、網、電”多位一體的群眾舉報渠道,大力推廣基層小微權力“監督一點通”平臺應用,鼓勵群眾隨時隨地反映問題、參與監督。
針對監督發現的問題,縣紀委監委深入剖析根源,及時向有關責任單位發出紀檢監察建議書,督促其舉一反三、完善制度、強化管理,切實堵塞漏洞。
同時,注重整合各方監督力量,打出監督“組合拳”。完善“室組地”聯動機制,由相關紀檢監察室牽頭,派駐農業農村局等部門的紀檢監察組貼身監督跟進,鄉鎮紀委就近配合,形成監督閉環。同時,加強與審計、財政、農業農村等部門的協作,建立信息共享、線索移送機制,形成齊抓共管格局。
監督助力下,全縣林下中藥材產業發展環境顯著優化。目前種植面積已達上萬畝,天麻、黃精等中藥材以優良品質贏得市場認可,“綠色名片”越擦越亮,實現了生態保護、經濟發展與農民增收的有機統一。(夏麗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