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時節,在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澧江街道南昏村的豇豆種植基地里,相互纏繞的藤蔓爬滿架子,修長飽滿的豆莢掛滿枝頭,農戶們正忙碌地穿梭于藤架間,采收、收購工作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田間地頭氤氳著豐收的喜悅氣息。
“陳大叔,農技人員有沒有來開展相關培訓指導?豇豆種植還有什么困難?”
“多虧了你們的幫助,現在技術人員經常來種植基地手把手教我們怎樣栽培管護,今年豇豆的品質非常好,外形勻稱、色澤鮮亮、肉質脆嫩,還有企業保底收購,我這心里踏實多了。”面對前來回訪的紀檢監察干部,農戶陳大叔笑得合不攏嘴。
豇豆是南昏村“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此前,元江縣紀檢監察干部在開展特色產業監督檢查走訪到南昏村時,有農戶反映豇豆種植培訓和技術指導不到位,管護不當、病蟲害頻發,豇豆品質下滑,嚴重挫傷了群眾的種植積極性。
了解到這一問題癥結后,縣紀委監委及時協調農業農村部門,邀請技術人員現場“把脈問診”,指導農戶科學選種、育苗、管護,提升種植技術和管護水平。同時,針對綠色防治病蟲害問題,推動街道農業主管部門舉辦“豇豆科學病蟲害防控及安全用藥”專題培訓會,組織簽署《玉溪市豇豆農藥安全使用承諾告知書》,確保豇豆質量安全達標。
“清風”護航下,南昏村結出了“豐收豆”,豇豆的品質和產量得到了顯著提升。目前,全村豇豆種植戶300余戶,種植面積達280畝,畝產約1.5噸,一根根長青豆正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金條條”。
監督跟著產業走,是元江縣紀委監委的工作常態。近年來,該縣紀委監委堅持“一盤棋”理念,將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領域專項監督的重點,將監督“探頭”延伸到產業一線,組織紀檢監察干部變身“田埂上的監督員”,圍繞農資供應、技術指導、政策落實等關鍵環節開展“貼身”監督,建立“農戶點單、紀委派單、部門接單”工作機制,精準定位群眾需求,保障產業高質量發展、群眾穩定增收。
針對走訪發現的特色產業發展中存在的資金周轉困難、補貼政策落實不力、管理技術缺乏等問題,該縣紀委監委加強與縣財政局、縣農業農村局等相關部門協同聯動,及時“點題派單”,督促做好項目資金幫扶、惠農政策落實、技術指導培訓等工作,形成“發現問題——交辦問題清單——跟進整改”閉環鏈條監督模式,解決企業和農戶的后顧之憂。
該縣紀委監委充分發揮村級監督“前哨”作用,緊盯村干部工作作風和履職情況不松勁,對特色產業的土地流轉、招工用工、土地租金等關鍵環節進行常態化監督,嚴肅查處吃拿卡要、貪污侵占、截留挪用等行為,不定期發布典型案例通報,形成強有力的震懾,以有效監督護航富民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特色產業的‘堵點’、群眾的‘痛點’,就是我們工作的焦點。”該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聚焦特色產業發展中的問題,開展“點題”派單監督,全力破除特色產業發展“中梗阻”,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以精準監督推動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跑出“加速度”。(龔恒 肖承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