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疇千里,機械轟鳴作業,灌溉渠系縱橫交錯……近年來,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紀檢監察機關緊盯高標準農田建設這一民生工程,以精準監督護航糧食安全“命脈”,推動農田水利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繪就了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豐收圖景。

自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啟動以來,縣紀委監委組建專項監督組,深入田間地頭、項目一線,構建“日常督查+專項檢查+群眾監督”的立體監督體系。針對項目規劃環節,監督組對照群眾需求清單,核查是否存在“重規模輕實效”“脫離實際搞建設”等問題;在資金使用上,通過查閱臺賬、實地核驗、走訪農戶等方式,緊盯資金撥付、物資采購等關鍵節點,嚴防“跑冒滴漏”,確保每一分建設資金都用在“刀刃”上。
此前,在鄉鎮高標準農田項目督查中發現,部分灌溉渠道存在混凝土強度不達標、邊坡加固不規范等問題,專項監督組當即責令施工單位整改,并對項目負責人進行約談提醒。同時,針對群眾反映的“灌溉用水不便”“機耕路狹窄影響農機通行”等訴求,督促農業農村部門優化設計方案,新增灌溉泵站2座、拓寬機耕路12公里,切實解決了群眾的生產難題。

在監督護航下,隴川縣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僅實現了“量”的突破,更達成了“質”的提升。全縣新建高標準農田上圖入庫面積達55.4萬畝,連片的田塊、完善的水利設施、暢通的機耕路,讓昔日的“零散地”變成了“豐產田”。該縣紀檢監察機關將生態保護要求融入監督重點,圍繞水資源保護和管理,督促建設單位配套建設生態溝渠、雨水集蓄設施,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既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又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區域內土壤肥力提升、生物多樣性增加,生態環境質量得到顯著改善,真正實現了“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生態優”的建設目標。
截至目前,隴川縣依托高質量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機械化耕田77.39萬畝、機械化種植17.13萬畝、機械化收割29.14萬畝,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64.16%。“以前種幾畝地,耕地、插秧、收割全靠人力,忙完一季累得直不起腰,現在有了高標準農田,農機直接開到田埂邊,一畝地收割時間從一天縮短到兩小時,還能減少損耗,一年下來能多賺好幾千塊!”勐約鄉農戶感慨道。
在監督推動下,該縣已建立高標準農田后期管護機制,組建專業管護隊伍8支,定期開展設施檢修、土壤檢測,確保農田長期發揮效益。(余雪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