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光祿鎮吳海村山巒的向陽坡地上,一塊塊深藍色的光伏板整齊排列,如同給群山披上了“鎧甲”,正將豐沛的陽光轉化為源源不斷的綠色電能;升壓站內,技術人員緊張調試;輸電線塔向著遠方延伸……這片昔日植被稀疏的山地,正因光伏產業的入駐而煥發新生機,成為姚安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的“金色田野”。
“陽光”事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清風的持續護航保障。姚安縣紀委監委以有力監督疏通堵點,為新能源產業這輪“朝陽”在荷城大地噴薄而出保駕護航。
一線攻堅破難點,照亮項目落地“前行路”
“項目前期最擔心的就是用地協調和群眾工作,涉及多個村組,情況復雜。縣紀委監委的同志主動介入,督促鄉鎮和部門成立工作專班,公開透明地宣講政策、化解矛盾,為我們搶抓施工黃金期贏得了寶貴時間!”某光伏項目企業負責人指著已初具規模的場站,感慨良多。
大型新能源項目落地,征地、審批、接入系統等環節多、周期長,任何一個環節“卡殼”,都可能讓項目“曬太陽”。姚安縣紀委監委將保障重大產業項目順利推進作為政治監督的具體抓手,建立“重點項目監督清單”,實施“嵌入項目全周期”監督模式。縣紀委監委班子成員帶頭踐行“一線工作法”,深入項目指揮部、建設現場、涉及鄉鎮,通過“專題調研”“現場辦公”“民情走訪”等方式,直面項目推進中的“硬骨頭”,精準查找在土地流轉、青苗補償、手續辦理、基礎設施配套等方面存在的“中梗阻”問題。
針對發現的難點、堵點,縣紀委監委建立問題臺賬,實行“問題交辦、限時辦結、跟蹤問效、結果反饋”的閉環管理機制。通過下發監督提示函、召開協調推進會、約談相關負責人等形式,壓緊壓實自然資源、林草、發改、鄉鎮等的主體責任和屬地責任,推動形成了跨部門協同發力、高效解決問題的聯動格局,約談提醒相關責任人4人次,有效清除了項目落地過程中的“絆腳石”,確保了項目建設“一路綠燈”,跑出了“姚安加速度”。
精準監督防風險,筑牢陽光工程“廉潔線”
光伏項目投資巨大,涉及大量資金流轉、工程招標、物資采購,是廉潔風險易發高發領域。姚安縣紀委監委堅持監督關口前移,緊盯關鍵環節,為“陽光工程”注入“廉潔因子”。
“項目招標程序是否嚴格規范?中標單位資質是否經過嚴格審核?”“設備采購和工程款支付是否符合合同約定和財務制度?”縣紀委監委整合監督檢查室、派駐紀檢監察組和相關鄉鎮紀委力量,將監督“探頭”架設到項目一線。
聚焦項目立項、招標投標、工程建設、資金管理、驗收并網等關鍵環節,通過查閱資料、現場核查、走訪談話、數據比對等方式,開展“點穴式”“嵌入式”監督9輪次,嚴防圍標串標、虛假驗收、利益輸送、擠占挪用項目資金等違紀違法行為,發現并督促整改問題32個,確保項目資金安全、工程優質、干部廉潔。
清風正氣優環境,培厚產業發展“營養土”
新能源產業技術含量高、市場競爭激烈,一流的營商環境是其發展壯大的關鍵。姚安縣紀委監委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監督重點,深入開展“清風護企”行動,在產業園區設立營商環境監測點,公開監督舉報方式,緊盯涉企服務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嚴肅查處“推拖繞”“吃拿卡要”等行為,廣泛收集意見建議,著力清除作風積弊,涵養親清政商生態。截至目前,共發現職能部門問題94個,處理14人,制發紀檢監察建議1份,推動完善制度機制5個。
同時,加強對涉企職能部門黨員干部的廉潔教育和日常監督,通過案例警示、廉政談話等方式,劃出“紅線”、筑牢“防線”,引導干部既積極作為、靠前服務,又清正廉潔、守住底線,努力營造“無事不擾、有難必應”的清爽氛圍,讓企業能夠心無旁騖搞建設、謀發展。
全鏈謀劃促“融合”,激活綠色發展“新動能”
姚安縣不僅著眼于光伏發電本身,更前瞻性地規劃“光伏+”融合發展模式,如“光伏+農業”“光伏+旅游”“光伏+儲能”等,延長產業鏈條。縣紀委監委的監督保障也隨之拓寬視野,關注全產業鏈的協同發展。
縣紀委監委圍繞產業發展規劃落實、配套政策完善、上下游企業引進等開展監督,推動相關部門主動作為。例如,針對“光伏+農業”模式中土地復合利用的技術標準和收益分配問題,督促農業、自然資源部門加強研究指導;針對綠電消納和儲能配套問題,建議發改、能源部門提前謀劃布局。這種圍繞產業鏈創新鏈部署監督鏈的做法,推動了各項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協同發力,助力姚安光伏產業從單一的發電向綜合效益提升邁進,真正將“陽光”轉化為帶動縣域經濟綠色轉型、促進群眾增收的“聚寶盆”。
光伏板下,清風徐來。在這片充滿希望與能量的“陽光沃土”上,姚安的光伏產業正從藍圖變為現實,全縣建成光伏電站5個,裝機容量435MW,儲能電站1個,實現年產值4.3億元,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馬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