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錢到賬了,謝謝你們!”電話那頭,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縣安樂鄉安益村委會化石村一組的村民語氣中滿是激動與喜悅。
這番由衷的感慨,源于一筆“遲到”多年的荒地承包金終于到賬。而這一切,還要從一次深入村組的巡察說起。
去年8月,十四屆牟定縣委第十輪巡察第一巡察組進駐安樂鄉,對安益村黨總支開展常規巡察。
“同志,我們村‘紅泥山’那片荒地承包出去好些年了,可承包金一直沒見著影子。”“是啊,說是種花椒,也沒見搞出什么名堂,地都快荒了,錢也沒拿到。”……村民你一言我一語,道出了心中的堵點。
群眾利益無小事。一筆看似不大的承包金,關系的是集體經濟的收入和村民們的切身獲得感。
“走,我們去現場看看。”巡察組當即決定實地勘察。
來到“紅泥山”,映入眼簾的是一片荒蕪景象:雜草叢生,原本種植的花椒樹稀稀拉拉,長勢堪憂。
巡察組返回村里后,立即將該問題列為重點,啟動核實程序。通過個別談話、調閱承包合同、核對賬目資料,事情的來龍去脈逐漸清晰。2015年5月,化石村一組將“紅泥山”近50畝集體荒地承包給一位老板發展花椒種植。然而,由于市場變化、經營不善等多種原因,基地效益一直不佳,承包金也因此被常年拖欠,成了一筆“陳年舊賬”。
問題查明,關鍵在于推動解決。“集體資源承包金長期拖欠,暴露出的是基層治理中的短板,是維護群眾利益責任感不強的表現。”巡察組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并把該問題作為立行立改事項向安樂鄉黨委和安益村黨總支反饋。
在縣委巡察機構和縣紀委監委的全程跟蹤督促下,安樂鄉黨委、政府與安益村委會迅速行動,積極與承包方溝通協調,擺事實、講政策、明法理,反復做工作。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2024年9月13日,好消息傳來——拖欠已久的“紅泥山”土地流轉金打入了化石村一組的集體賬戶。這筆巡回來的承包金,不僅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更溫暖了村民們的心。
在巡察整改的推動下,鄉、村兩級深刻反思:單純追回欠款還不夠,關鍵要讓土地資源重新煥發生機,持續產生效益。
結合當地實際和市場需求,鄉、村兩級積極引導,對包括“紅泥山”在內的共200余畝效益低下的種植基地進行產業升級,及時改種了核桃、板栗等更具市場前景和生態價值的經濟林果。這一舉措,不僅盤活了閑置的土地資源,更拓寬了村集體和村民未來的增收渠道。(王德芹 何躍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