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光漫過普洱層疊的群山,暈染出一層暖意融融的底色,一場秋雨過后,泥土混著蔬果的清香撲面而來。思茅區高原特色野生蔬菜現代化生產示范園內綠意盎然,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青皮核桃綴滿枝頭,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漫山遍野的晚熟芒果正把果香揉進風里,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的甘蔗基地車來人來……
近年來,普洱市立足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化、園區化、綠色化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全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緊盯助推高原特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目標,通過強化專項監督、日常監督、一線監督,推動行業部門扛牢主體責任,抓好政策落實,抓實問題整改,確保高原特色農業項目、產業廉潔高效運行,推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
在思茅區南屏鎮曼歇壩村的高原特色野生蔬菜示范園,甜菜、枸杞葉、紅香椿、水蕨菜等“野菜”已陸續進入采摘期,工人們指尖輕捻間,嫩綠菜葉便悄然落入竹籃,轉眼又將運往本地市場。這些曾藏在深山里的“稀罕物”,如今已通過規模化種植、智能化管理,成了市民餐桌上的“生態菜”。
從“靠天采野菜”到“科技種生態菜”,監督始終是高原特色農業升級的“助推器”。思茅區紀委監委聚焦野生蔬菜產業的“科技賦能”與“品牌建設”,既監督種質資源圃的建設進度,推動62個本地野菜品種得到保護與開發,也盯緊“智慧云農”平臺的落地實效,看土壤墑情監測、水肥一體化灌溉等智能設備是否真正降低農戶成本。
在監督的精準發力下,思茅區的野生蔬菜不僅實現了“從種質到餐桌”的全周期管控,更朝著“三年推廣3000畝”的目標穩步邁進,“小野菜”真正撐起了“大產業”。
景谷縣紀委監委圍繞“經濟主作物+N”輪作模式,把監督重點放在政策落實與聯農帶農上。紀檢監察干部深入各村查看輪作計劃是否貼合實際,確保作物種植不盲目;緊盯合作社的運作情況,防止出現“重規模、輕農戶”的問題;針對農戶反映的化肥成本高等問題,督促職能部門推廣綠色種植技術,實現“生態保護+經濟效益”雙豐收。
“今年種了5畝,有工廠上門收,一畝能賣七八千!”西盟佤族自治縣勐梭鎮勐梭村村民對紀檢監察干部說道,村里150余畝苤菜根,正為全村農戶帶來超100萬元的增收。
苤菜根移植方便、存活率高、生長周期短,經濟效益好,是佤族風味腌制產品制作中的重要原材料。西盟縣紀委監委把這株“小嫩芽”的成長當作監督重點,搭起“縣+鄉(鎮)+村”三級監督網絡,一方面,紀檢監察干部常往田間跑,和農戶面對面聊政策落實、問發展難題;另一方面,緊盯“佤族風味工坊+合作社+農戶”的訂單模式,查資金流向、看責任落地,確保企業與農戶的合作“不跑偏”。
同時,依托小微權力“監督一點通”平臺,收集群眾反映的種苗、銷路問題,再以“點題派單”的方式督促職能部門破解堵點,讓這株高原作物,真正成了農戶“錢袋子”里的“金苗子”。
因獨特的氣候條件和自然資源,普洱也是多種特色水果生長的天堂。嗅著果香,來到墨江縣孟弄鄉,6000畝的芒果園里,飽滿的果實表皮泛著橙紅,隨手掰開,清甜的汁水便順著指尖滴落。
墨江縣紀委監委將高原特色農業發展作為護航鄉村振興發展監督的重要內容,紀檢監察干部深入果園看技術支撐是否到位,走村入戶問政策扶持是否落地,對接企業查市場銷路是否暢通,依托“室組地”聯動機制,既盯緊產業項目資金的“每一分去向”,也破解農戶反映的“運輸難、議價弱”等難題。
當堅果種植戶反映“技術跟不上”時,鎮沅縣紀委監委通過“三聯動三聚焦”監督機制,及時督促農業部門組織技術培訓;當發現部分合作社存在銷售分散問題時,景東縣紀委監委緊盯經營管理關鍵環節,以“紀檢監察+N”為抓手,推動成立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打通直供市場的渠道。
每一株作物的生長、每一片果園的豐收,都伴隨著紀檢監察機關的鐵紀護航。正是這一次次深入田間的走訪、一個個破解難題的監督舉措,讓高原特色農業枝繁葉茂,讓果豐蔬茂的秋實圖愈發鮮活。(郭春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