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滄源縣紀檢監察干部深入刀董村礦泉水企業走訪了解企業生產、經營情況。
青山如黛,云霧輕攏。
在滄源縣勐董鎮刀董村深山處,一眼千年不息的山泉,吟唱著佤山的歲月綿長。誰也未曾想到,清冽甘甜的泉水會“走”出佤山。
前些年,刀董村建起的雞苗繁育場曾為村集體帶來17萬元的年收益,成為村民的驕傲。然而受疫情影響,加上市場變化,雞苗銷路受阻,繁育場的年收益從17萬元跌到3萬元。
2020年徹底停了工。空蕩蕩的鐵架、銹跡斑斑的圍欄圈著滿地雜草,像塊石頭壓在村干部心頭。“村集體收入少了一項來源,廠房也閑置了。”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鮑麗紅說,看著集體資產白白浪費,心里真不是滋味。
轉機出現在2022年。滄源縣紀委監委在開展農村集體“三資”突出問題專項整治中,直插產業一線走訪,和村干部一起共謀如何破局。在翻山越嶺實地勘查時,偶然發現這眼山泉的獨特價值。
經權威機構檢測,山泉水質純凈,富含多種礦物質,且呈弱堿性,極具開發潛力。“不能讓‘綠水青山’繼續沉睡。”這成了當地干部群眾的共識。
2023年,經多方牽線,村委會與佤泉進出口貿易滄源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共同開發包裝飲用水產業。閑置的繁育場被成功盤活——解決了企業生產線落地的場地難題,讓沉睡資產重煥生機。
“閑置的場地活起來了。”大家笑得合不攏嘴。雙方設計共贏模式,土地租賃每5年遞增租金,盈利分紅前5年村集體占10%,后15年提高至20%,村集體徹底告別“零收入”困境。
然而,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佤泉公司的生產線剛搭成雛形,就因資金短缺卡了殼。“賬戶里的錢連支付工人工資都緊張。”總經理李元鳳說,僅新過濾設備、節水設施升級等就達百萬元。
“壓力大到讓人夜不能寐。”她拿著報價單,跑了幾家銀行都吃了閉門羹。她走出銀行,看著街上行人匆匆,喉間突然泛起一陣酸澀。
關鍵時刻,掛鉤幫扶的縣領導化身“店小二”,深入企業指導在“融信服”平臺填報融資需求。通過平臺“一對一”輔導,企業很快獲得20萬元貸款,但對亟待升級的生產線仍是杯水車薪。
就在這時,滄源縣水務局敏銳捕捉到省水利廳與中國人民銀行云南省分行聯合推出“取水貸”“節水貸”的政策機遇。“以往水資源難以作為‘資產’融資,要打通‘水資源—資產—資金’的轉化通道。”工作人員說。
“時間”不負有心人。經過多次牽頭召開協調會,聯合金融機構反復論證,最終探索以取水權證作為核心質押物的融資新模式——這在滄源縣尚屬首例。
憑借這份質押方案,佤泉公司又獲得170萬元貸款。“當時真的快撐不下去了,沒想到取水權證可當‘抵押物’。”李元鳳感慨,這筆貸款救了公司的命,讓公司順利購置新設備、升級生產線,發展終于步入快車道。
同年12月,“達懂金泉”商標成功申報。
走進標準化生產車間,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山泉水從管道流出,經層層過濾、紫外線消毒、高溫殺菌,再通過全自動罐裝設備變身晶瑩剔透的瓶裝水,工人戴著無菌手套,麻利地將水瓶裝箱,整裝待發的貨車已在門口等候。
“這水甘甜,像山里的清風。”喝完一瓶“達懂金泉”的上海游客,當即訂購了兩箱。自去年5月正式投產以來,產品迅速占領本地市場,入駐17家酒店、15家連鎖超市,線上訂單月均增長30%,輻射餐飲、住宿、零售等多個行業。
更讓村民欣喜的是,公司聘用的8名本地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的愿望。“以前我得去外省打工,還照顧不了老人和孩子。”村民鮑玉芳展露笑顏,“現在每個月有2500元穩定收入,每天下班能給孩子做飯,陪老人說話,日子過得特別踏實。”
按照協議,預計企業年銷售額將突破260萬元,可為村集體增收26萬元。村民看著村委會公示欄實時更新的租金收入和分紅明細,“每一筆錢都記得明明白白。效益好了大家都受益。”
“從項目洽談、合同簽訂,到資金流向、分紅發放,我們全程進行跟蹤監督。”鎮紀委書記胡海介紹,每一個環節都置于陽光之下,就是要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讓每一分收益都落到村民口袋里。
“閑置前繁育場是‘包袱’,盤活后成了‘搖錢樹’。”村民肖明亮笑著說,日子更有奔頭了。而金泉的“出山”,不僅載著佤山的古老歲月,更載著8個家庭的安穩日子。
山川依舊,泉水叮咚。刀董村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短 評
一眼千年山泉,一座閑置廠房,刀董村的逆襲絕非偶然。
這場泉水“出山”記,讓山村走出“守著金山餓肚子”的窘境。這其中,是將鄉村振興的生態資源估值好,閑置資產盤活清。
滄源縣的破局,在于精準“拆彈”。用專項整治摸清“家底”,讓隱藏的山泉價值浮出水面;以村企合作盤活閑置廠房,實現“場地+產業”雙向賦能。
同時,合理地創新“取水貸”,打通“水資源—資產—資金”的轉化死結,讓無形資源變成有形資本,讓村集體“三資”活起來。
更為關鍵的是,職能部門主動作為。當企業陷入融資困境,縣領導化身“店小二”,水務局捕捉政策機遇,金融機構突破常規——沒有坐等企業上門,主動搭建橋梁、破解難題。
通過“上下聯動、左右協同”的合力,打破了部門壁壘,讓政策紅利不再懸空,而是精準滴灌到產業發展的關鍵節點。更難得的是,紀委全程監督,讓收支情況明晰,確保發展成果惠及群眾,守住了鄉村振興的公平底線。
山泉“變現”的背后,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更是對鄉村振興邏輯的深刻重構,讓鄉村走出“沉睡”,走向繁榮。(汪波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