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縱深推進清廉大理建設新時代廉潔文化“強基行動”中,大理州以持續創新實踐活動為載體,以打造廉潔文化新名片為目標,突出體驗感、減少距離感、增強參與感,多措并舉上好“行走的廉政課”。
聚焦以廉育德,突出體驗感。
深入挖掘大理地區歷代先賢事跡中蘊含的廉潔因子,推動廉潔思想代際傳承、廉潔文化古今交融,不斷延展和豐富大理歷史文化中的“廉政內核”。注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文脈中汲取養分,梳理35位為官清廉、政聲卓著的大理籍名士事跡,編撰出版《大理廉政鏡鑒》,以歷史人物崇廉守廉的故事,培育廉潔從政、秉公用權的文化土壤。
以“重溫紅色歷史、傳承奮斗精神”為主題,注重從近代以來大理涌現出的王德三、王復生、張伯簡、施滉、周保中等先驅投身革命、爭取民族獨立的歷史中汲取廉潔思想,設計并推出了“重走紅軍長征過大理路線”和“蒼洱英雄路”兩條課程線路,尋訪紅色記憶,用革命文化淬煉黨員干部克己奉公、拒腐守廉的高尚品格。舉辦大理州“行走的廉政課”精品課評選活動,以身邊人身邊事為引,打造了一批富有地方特點、行業特色的精品課。
聚焦以廉潤心,減少距離感。
匯集州縣鄉三級廉潔文化教育陣地,精心繪制大理廉潔文化地圖,通過全域“廉”動打造步步生“廉”風景線。深耕本土文化資源,建成22個廉潔文化地標,將“觀、聽、感、思”結合起來,讓干部群眾在移步換景中接受廉潔文化浸潤。以“廉行大理”為主線,梳理考證全州范圍內紅色遺跡、文物古跡、名人故居、古鎮古村的廉潔元素和政德基因,推出9條精品紅廉文化研學線路。依托水清岸綠的洱海生態廊道,串聯起白族姓氏文化廣場、喜洲華中師范大學西遷紀念館等廉潔地標,打造既看“風景”也感“風清”的“沉浸式”廉旅體驗。
將“一縣一品”作為廉潔文化建設全域化推進的重要手段,打造“紀檢小劇場”“古生清風”“蓮開洱源”“漾江廉韻”等13個廉潔文化品牌,形成集群效應。依托大理“蒼洱青少年”“蒼洱志愿者”“蒼洱金花”等蒼洱系列宣講團以及“大理大本曲”“劍川白曲”“彌渡花燈”“云龍吹吹腔”等地方特色文藝,推動以民為本的思想境界、清正廉潔的從政品德、崇儉戒奢的道德風尚、正氣嚴明的家風家訓、知行合一的行為美德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人心,共同營造向上向善的良好社會氛圍。
聚焦以廉啟智,增強參與感。
借力大理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廉潔文化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打造可觀、可學、可互動的廉潔教育模式。打造大理扎染、劍川木雕、漾濞刺繡、鶴慶銀器加工、祥云黑陶燒制等12堂“廉潔觀摩課”,體味方寸間文化積淀的廉潔深意。依托大理豐富的自然食材,寓廉于食打造“廉潔體驗課”,感受“一清二白”“冰清玉潔”等代代相傳的老手藝與廉元素的新表達。
以“清風茶韻”為主題,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茶廉”文化品牌,將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中蘊含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傳統道德與廉潔元素巧妙融合,讓干部群眾在飲茶過程中品悟清廉“味道”,構成大理州獨有的白族廉潔文化名片。選取實操性強的非遺技藝,用非遺說廉打造“廉潔實踐課”,依托白族照壁上“清白傳家”“清廉世澤”等“寫在照壁上的廉潔家風”背后的家風家訓故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課程體驗路線,感受非遺與新時代廉潔文化相互碰撞的藝術魅力。(周應良 鄒陽 || 責任編輯 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