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在推進政務服務數據共享工作中,因未及時解決系統融合問題,導致相關審批事項在不同系統間流轉不暢,企業和群眾辦理業務時需要重復提交材料,增加了辦事成本和時間。”
日前,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紀委監委駐縣政府辦紀檢監察組組長在全縣政務服務工作會議上,以“紀法教育+反面警示”的方式為全縣70余名窗口部門工作人員進行了一次量身定制的黨紀法規宣講。
在普洱市瀾滄縣,有這樣一支團隊,他們既奮戰在紀檢監察工作第一線,又活躍在全縣各級各部門的廉政教育課堂上,他們便是瀾滄縣紀委監委組建的“清風宣講團”。
開展清風宣講是瀾滄縣做實做細經常性紀律教育的一項具體實踐。如何讓宣講更“聲入人心”?對此,縣紀委監委建立按需“點單”、精準“派單”、精心“備課”相結合的模式送“紀”上門。先由各部門(單位)根據自身情況“按需點單”,縣紀委監委再根據宣講對象的行業特點、學習需求及易發多發廉政風險點位等差異化需求,從宣講團成員庫中選派熟悉業務、專業對口的“老師”,及時與宣講單位溝通征求意見,并圍繞廉潔文化、黨紀法規、家風家教等方面,量體裁衣調整和完善宣講內容與形式,使宣講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實現紀律教育的“精準滴灌”。
“在備課階段,我會詳細了解授課單位的政治生態、黨風廉政建設等情況,再確定宣講主題,使宣講更加精準、實用。”作為“清風宣講團”成員,縣紀委監委第六紀檢監察室主任楊澤偉已走進多家單位、企業進行宣講。從以往的“臺下聽”到如今的“上臺講”,這對宣講團成員自身來說,既是對個人能力的展示和檢驗,同樣也是“沉浸式”接受廉潔教育的過程。
此外,縣紀委監委對宣講團成員采取動態更新管理機制,定期吸納不同系統、不同領域的優秀年輕干部入團,通過思想政治和業務能力雙提升,為年輕干部成長蓄勢賦能,使其在以講促學、以講促干中實現政治素養與業務能力“雙過硬”。
“紀法教育是黨員干部日常教育的重點,我們堅持紀律教育與警示教育同向發力,以案釋紀說理,營造知紀明紀、遵紀守紀的濃厚氛圍。”縣紀委監委主要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健全宣講機制,強化送紀上門、深化紀法解讀,打造紀法教育的“移動課堂”,推動紀法教育走“新”更走“心”。
“清風宣講團”自組建以來,已累計開展宣講活動20余場,覆蓋黨員干部1500余人。(罕珊 || 責任編輯 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