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州彌渡縣,一場別開生面的“紀法教育實踐”正悄然走紅。沒有冗長的報告,沒有枯燥的條文解讀,取而代之的是由干部自導自演的5分鐘情景劇。在《新官理舊賬本是分內事》這部短劇中,新任局長對著停工多年的工程,不耐煩地擺著手推諉:“歷史問題太復雜,我是不想去收拾這個爛攤子了!”觀眾先是哄堂大笑,可笑著笑著就陷入了沉思——這場景,不就是咱工作中常遇到的“爛攤子”嗎?
這出“紀法小劇場”,正是彌渡縣紀委監委破解傳統紀法教育困境的“金鑰匙”。“過去念條例,臺下打瞌睡;如今演短劇,干部追著問后續!”一位在鄉鎮工作多年的干部笑著調侃道。原來的純理論灌輸,讓不少干部“左耳進右耳出”。退休的老領導打來電話打招呼,該不該回應?熟人找來說情,又該如何拒絕?這些實際問題,光靠念條文根本解決不了。于是,一場接地氣的紀法教育變革就這樣悄然啟動了。
為了解決基層痛點,縣紀委監委將鏡頭對準“新官不理舊賬”“退休干部違規干預工作”“辦案說情風”等損害群眾利益的高頻問題。干部化身演員,以真實經歷打磨“演技”,比如群眾辦事時工作人員臉上的“不耐煩微表情”,面對人情請托時內心的糾結與掙扎等等。臺詞更是金句頻出,“黨的紀律不是擺樣子,要記在心里!”“不行就是不行!”這些源自劇中的大白話,通俗易懂又鏗鏘有力。拍攝方面更是“玩真的”,本地干部、群眾在辦公室、田間地頭說著一口地道的方言,緊湊的節奏伴隨著有感染力的畫面,讓人看得意猶未盡。
“紀法小劇場”只是起點,彌渡縣紀委監委的宣傳矩陣在持續擴容。憑借彌渡“花燈之鄉”的非遺優勢,搞起了“花燈唱廉”,創作了《清風校園育棟梁》《小河淌水清悠悠》等清廉花燈劇。有老戲迷感慨道:“調子一響起,那些廉潔詞兒就鉆進腦子了!”縣紀委監委還推出了《以“清”為名為干部送上“定心丸”》等系列激勵短劇,用真實案例解讀容錯糾錯、澄清正名機制。針對青少年群體,創作廉潔主題動畫片,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培養廉潔意識;結合查處的典型案例,制作警示教育片,組織黨員干部觀看反思,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截至目前,已累計推出各類普法視頻作品42集,形成了“系列化、品牌化”的紀法教育內容,滿足了不同群體的學習需求。
碎片化傳播適配了移動時代的需求,讓紀法教育“隨時可學”,干部們都說:“在食堂等打飯時刷一集,比開會管用多了!”把抽象的紀律條款轉化為生活中的現實場景,也讓大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更重要的是互動催生長效性,短劇新模式已經把傳統紀法教育的單向輸出,變成了“觀劇—討論—實踐”的閉環。
“以前覺得紀律是‘緊箍咒’,現在明白它是‘護身符’。”一名鄉鎮干部在觀看“紀法小劇場”后如是感慨。這恰恰道出了這場紀法教育實踐最動人的價值——用笑聲打破刻板印象,用情感共鳴喚醒敬畏之心,讓每一條紀律法規從紙面“躍”進心里,最終內化為“不行就是不行”的行動自覺。
“我們將秉持‘小切口呈現大紀律’原則,探索以短劇為載體的‘既接天線、更接地氣’全新模式,以廉潔文化涵養時代新風。”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張曉燕 || 責任編輯 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