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要進一步優化政治生態,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大力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引導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激發干事創業熱情。加強黨風廉政建設,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督促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清廉自守、廉潔從政、干凈做事。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增強市場意識、服務意識,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全面構建親清統一的新型政商關系,黨員、干部既要關心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主動排憂解難,又要堅守廉潔底線。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化解矛盾、協調關系,加強誠信建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為各類經營主體創造穩定、透明、規范、可預期的法治環境。
政治生態與營商環境息息相關,是內在統一的關系。沒有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就不可能有親清政商關系;政商關系不能做到親與清,政治生態就不可能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構建親清統一的新型政商關系的重要要求,堅持系統思維,體現綜合治理,為新形勢下全面構建親清統一的新型政商關系指明了方向,明確了重點,劃出了紅線,是新形勢下黨員、干部處理新型政商關系的重要遵循。
全面構建親清統一的新型政商關系,必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對黨員干部來說,能不能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僅反映出執政為民的立場和態度,更映襯出干事創業的精神狀態。“共產黨人必須牢記,為民造福是最大政績。”我們推進工作,一定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好事實事做到群眾心坎上。
正確的政績觀,落實到全面構建親清統一的新型政商關系上,就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尤其是要增強市場意識、服務意識,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始終保持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精氣神,做工作自覺從人民利益出發,決不能為了片面追求政績,樹立個人形象,搞華而不實、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更不允許不擔當、不作為、亂作為,做破壞良好營商環境的事情。
全面構建親清統一的新型政商關系,就要主動與企業家打交道,把“親”的要求落到實處,在“親”的過程中做到“清”。如果“親”而不“清”,就難以做到清廉自守、廉潔從政、干凈做事,政商關系不可能搞好,營商環境同樣不可能搞好。如果“清”而不“親”,不主動、不愿意甚至害怕、回避跟企業家交往,同樣是不正確的。不跟企業家“親”,就無法了解掌握企業發展的真實情況,聽不到企業家的呼聲,就不能夠做到服務市場主體。加強黨風廉政建設,一體推進“三不腐”,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就是要使黨員、干部在“親”中做到“清”,同樣也要使監督在“清”中做到“親”,更好地為市場主體發展服務。
“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習近平總書記深知民營經濟發展不易,多次在重要會議、地方考察中,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指方向、解疑惑、明路徑。他指出:“我們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在民營企業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支持,在民營企業遇到困惑的時候給予指導。”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沒有變,致力于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沒有變,要堅持推動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
當前,國際國內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國發展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民營企業既面臨廣闊發展前景和機遇,也遇到一些新的困難和困惑。“面對困難挑戰,我們要看到有利條件,增強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必勝信心。”在2018年11月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民營經濟實現更大發展,深入分析我國經濟發展具有的有利條件,增強了廣大民營企業家戰勝困難、搞好經營發展的信心和動力,鼓舞了廣大干部群眾應對風險挑戰、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干勁。
全面構建親清統一的新型政商關系,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黨員、干部既要關心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主動排憂解難,又要堅守廉潔底線。這一重要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黨員、干部要更加自覺地落實好黨中央關于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重要決策部署,以及省委關于推進民營企業發展的具體舉措,在思想上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在行動上要更加主動自覺,真誠關心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真心實意為民營企業排憂解難,以實際行動推動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
尤其需要強調的是,全面構建親清統一的新型政商關系,必須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我們規范政商交往,目的是從法治的角度規范權力行使、防止以權謀私,絕不是要干部與企業不交往。要堅持激勵約束并重,依規依紀依法劃出交往界限,消除正常交往的顧慮。領導干部要理直氣壯地與民營企業家打交道,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化解矛盾、協調關系,積極主動為民營企業發展排憂解難。
大量案例表明,腐敗不僅侵蝕黨的肌體,而且危害經濟健康運行。查處腐敗不僅不會干擾經濟發展,而且能夠清除經濟“蛀蟲”和政治生態污染源,形成長期健康發展的良性循環。紀檢監察機關要始終堅持嚴的基調、嚴的措施、嚴的氛圍,堅決查處破壞營商環境的典型案件。全面從嚴治黨的目的不是要把人管死,讓人瞻前顧后、畏首畏尾,搞成暮氣沉沉、無所作為的一潭死水,而是要營造積極健康干事創業的政治生態和良好環境。通過鏟除腐敗來凈化市場環境,有效破除改革發展的利益藩籬,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鞏固反腐、發展、惠民互促共進的“云南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