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柴雅欣 管筱璞

受富春江流域上游浙江金華衢州地區連續降雨影響,加之新安江大壩泄洪措施,富春江水庫的防汛形勢嚴峻。圖為6月27日,富春江大壩開閘泄洪,保持出入庫平衡。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入夏以來,山東省持續高溫少雨,多地旱情加劇。針對旱情,山東各地采取擴大引黃水量、推廣節水灌溉、增加農用機電井等辦法,積極抗旱保夏種。圖為近日,在臨邑縣孟寺鎮,村民在鋪設灌溉用管道。 新華社記者 徐速繪 攝
近期,我國南方多地持續出現強降雨,廣東、福建等地發生洪澇和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北方部分地區旱情發展迅速,南澇北旱特征明顯。
當前,我國已全面進入汛期。今年夏季氣候形勢將如何發展?防汛抗旱面臨怎樣的壓力與挑戰?如何做好防災減災等工作?記者采訪了水利部、國家氣候中心相關人員。
暖濕氣流持續輸送造成南方持續強降雨,大陸暖高壓控制造成北方高溫少雨
記者:引發當前南澇北旱的原因是什么?
水利部信息中心水文首席預報員王琳: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受厄爾尼諾事件滯后等影響,6月以來,由于夏季風偏弱,副熱帶高壓穩定在華南一帶,源源不斷的暖濕氣流輸送造成我國南方地區持續強降雨。與此同時,北方地區受到強大穩定大陸暖高壓控制,出現持續高溫少雨天氣,形成了南澇北旱的格局。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副主任鄭志海:今年入汛以來,我國長江以南大部地區降水偏多,華北南部、黃淮等地降水偏少。一方面,從氣候的雨季進程上看,每年4月至6月為華南前汛期,主要的降水發生在江南和華南地區,北方的雨季還未開始,降水量總體不大。另一方面,在厄爾尼諾衰減的背景下,華南前汛期時段內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顯著偏強,水汽輸送條件較好,造成降水明顯偏多;而華北南部和黃淮等地主要受西風帶暖高壓控制,降水偏少、氣溫偏高。隨著雨帶的向北推進,旱澇分布還會發生變化。
記者:今年夏季我國氣候形勢整體如何?
鄭志海:預計今年6月至8月,我國氣候狀況總體偏差,澇重于旱,東部季風區降水總體偏多,區域性和階段性洪澇災害明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偏多,局地發生極端性強降水的可能性較大。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太湖流域、遼河流域降水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多,可能有較重汛情;華北、華東北部和南部、華中南部、華南、新疆等地可能出現階段性高溫熱浪;華南、西南地區南部、新疆等地降水偏少,可能出現階段性氣象干旱。夏季登陸我國的臺風個數較常年同期偏少,主要影響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盛夏可能有較強臺風北上影響東北地區,臺風活動路徑以西行和西北行為主。
記者:當前旱情如何?有哪些特點?
水利部水旱災害防御司抗旱處處長王為:6月以來,西北東部、華北中部南部、黃淮等地出現持續高溫少雨天氣,土壤失墑加快,主要江河來水偏少,部分地區的中小水庫蓄水不足,河南、山西、山東、安徽、陜西、河北、江蘇、甘肅等8省出現不同程度旱情。這次旱情總結起來主要有五個特點:一是降水總體偏少、氣溫偏高;二是主要江河來水總體偏少;三是旱區部分中小水庫蓄水不足;四是部分地區耕地土壤缺墑嚴重;五是耕地受旱發展較快。
防汛抗旱工作需密切關注天氣氣候預報預測,及時動態調整應對措施
記者:防汛抗旱工作面臨怎樣的壓力與挑戰?今年汛前做了哪些準備和應對?
水利部水旱災害防御司副司長閆培華: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水旱災害趨多趨頻趨強趨廣,極端性、反常性、復雜性、不確定性顯著增強,水旱災害防御工作面臨嚴峻考驗。水利部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救災理念,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預”字當先、未雨綢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全力做好水旱災害防御各項準備工作:一是提前部署防御工作,二是全面落實各項責任,三是深入排查整治風險隱患,四是及時更新防汛抗旱方案預案,五是加快補齊工程體系短板,六是持續提升雨水情測報能力。
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首席專家高歌:未來天氣氣候形勢復雜多變,防汛抗旱工作需密切關注天氣氣候預報預測,尤其要注意雨帶、高溫干旱區域未來推移變化,及時動態調整應對措施。
隨著主雨帶北抬,長江中下游進入降雨集中期,降雨過程多、強度大,暴雨災害風險高。需做好河流洪水防洪預案;加強對中小河流的巡查,及時清除河道阻水物,保持河道暢通;加強隱患點巡查排查,做好重點人群避險轉移工作;提前疏通溝渠,及時排除田間積水,減輕農田漬澇風險等。
黃淮南部、江淮、江漢等地需警惕因雨帶北抬帶來的強降雨而出現旱澇急轉災害。華北南部、河南北部、山東等地應繼續關注高溫干旱復合災害影響,繼續做好節水、防旱抗旱應對措施,保障農業生產、生活用水,抗旱同時應做好防暑降溫,減少戶外田間、施工作業,做好夏季能源保供工作。
記者:水旱災害趨多趨頻趨強趨廣,如何看背后原因和未來趨勢?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監測預估室研究員石英:氣候變暖加劇氣候系統的不穩定,改變大尺度的大氣環流形勢,是造成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的重要背景。而人類活動造成的大氣中主要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則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并進一步導致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強度、空間范圍及持續時間發生改變。大量研究證實,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由于變暖的大氣層在飽和前可容納更多水汽,因此在降水條件有利時,大大提高了發生極端強降水的風險。
降低水旱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保障旱區生產、生活用水需求
記者:“三夏”時節,如何降低水旱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水利部農村水利水電司一級巡視員張敦強:水利部指導各地按照“精準范圍、精準對象、精準時段、精準措施”的要求,充分發揮大中型灌區抗旱主力軍作用,精細調度和優化配置水資源,切實做好作物灌溉和待播耕地的補墑,全力打好抗旱的硬仗。
一是加強蓄水引水。充分利用現有湖庫塘堰河渠,加強黃淮流域灌溉水源的調度管理,能引盡引、能蓄盡蓄,努力保障抗旱用水需求等。二是精準滾動調度。逐一建立受旱地區大中型灌區電子臺賬,對旱情及灌溉進度進行滾動調度,摸清已播作物生育期灌溉需求和待播作物缺墑情況等。三是科學精準保灌。指導各地結合水文氣象預報信息、土壤墑情、種植結構等滾動預測需水量,科學制定并動態優化灌溉方案,分類施策,因地制宜,做到應灌盡灌等。
記者:為了有效保障灌溉水源,水利部門做了哪些工作?
王為:當前華北、黃淮地區灌溉水源總體上較為充足。在“三夏”關鍵時期遭遇高溫少雨,灌溉用水需求大,水利部門水源保障任務艱巨。為此,水利部組織黃河、淮河、海河水利委員會會同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江蘇、陜西、甘肅等省水利部門,逐一梳理骨干水庫、引調水工程的供水能力和相關區域的用水需求,統籌上下游和左右岸、生產和生活、當前和長遠,緊急研究制定骨干水利工程抗旱應急調度方案,明細調度運行方式,流域控制性水工程全面進入抗旱調度模式,從快從細從嚴從實開展抗旱調度,加大下泄流量和水量,保障夏播用水需求。
總體上看,通過水利工程的調水、引水、提水、供水等綜合措施,各級水利部門有力保障了旱區生產、生活用水需求,發揮了抗旱的主力軍作用。
以防為主,不斷提升應對極端災害的能力
記者:極端天氣頻發,如何筑牢防災減災防線,更好應對氣象災害風險?
高歌: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氣候系統不穩定性加劇,極端天氣頻發、強發已經成為新常態,需高度重視極端事件的綜合影響,不斷提升應對極端災害的能力。
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必須加強氣象災害風險預判和應對,抓實抓細監測預報預警服務,不斷完善氣象觀測網絡,提高預報預警的準確性和及時性,為各地管理部門和公眾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支持。
建立各部門聯動機制,完善防災減災體系。各部門互動聯動、溝通協作,形成防災減災的合力,提高應對氣象災害的整體效能;完善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防災減災聯動機制,各地管理部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應急預案,配備必要的防災減災物資,建立健全的應急響應機制,提高抗災能力。
深挖致災機理與風險研究,夯實理論技術支撐。提高極端災害及其復合事件、災害鏈等致災機理與風險預/評估技術,提高巨災風險應對能力,提升精細化氣象服務水平與風險防范意識;鼓勵加強關鍵技術聯合研發,為防災減災工作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強化宣傳科普認知,增強公眾災害防御意識和能力。針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防御開展宣傳科普,加大在權威渠道的相關宣傳報道和科普力度,提高公眾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防御氣象災害能力,最大程度減少不利影響。
記者:提前預防是打好防汛抗旱硬仗的“先手棋”、關鍵點。如何做好相關工作?
王為:在抗旱工作中,加強降雨、來水、蓄水和墑情、農情、咸情等信息的監測預報,滾動分析各類水工程可供水量和城鄉居民生活、農業灌溉、工業生產、生態環境等方面用水需求,做好供用水形勢預測,提前評估干旱災害風險和可能造成的影響。如果研判可能發生干旱,則及時發布干旱預警,完善供水保障方案預案,提早做好防御準備,努力讓防御措施跑贏旱情發展。
在水工程抗旱調度方面,要加強中長期旱情預報,提前制定完善調度方案預案。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統籌抓好蓄水保水,有效利用雨洪資源,為冬春枯水期供水和應對可能發生的干旱儲備水量。一旦遭遇干旱災害,要強化針對降雨、來水、蓄水和各方面需水等情況的滾動監測預報,精準分析、精準掌握用水需求,科學精細調度抗旱水源,精打細算用好每一方水,充分發揮骨干水工程抗旱主力軍作用,確保城鄉供水安全和灌區農作物時令灌溉用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