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麻櫟村,空氣中飄散著藥材特有的清香。一座新建的茯苓加工廠內,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忙碌著,清洗、切片、烘干、包裝……生產線上秩序井然。
廠房一角,騰沖市紀委監委專項監督檢查組一邊查看生產記錄,一邊向工廠工人了解情況。
“現在收入怎么樣?工資能按時發嗎?”
“能!按月發,一天能掙一百多塊,還能照顧家里,比出去打工強多了。”在加工廠上班的早大姐說道。和早大姐一樣在此務工的村民已有30余人,涵蓋了村里大部分留守勞動力。
麻櫟村茯苓加工廠的落地,離不開明光鎮政府與村委會的積極招商,更離不開紀檢監察機關的提前介入。為保障項目推進,騰沖市紀委監委聚焦項目引進、土地流轉、資金使用三大關鍵環節,開展“嵌入式”監督。
“我們重點關注招商引資過程中是否存在‘重引進、輕服務’‘重簽約、輕落地’等問題,嚴防‘形象工程’‘數字招商’。”專項監督檢查組組長介紹。監督檢查組通過查閱合同、走訪企業、訪談村民等方式,全面了解項目真實性、政策合規性和群眾滿意度。
“加工廠租用的是村集體閑置廠房,優先吸納本地勞動力,能有效帶動群眾務工增收……”在鎮村聯合召開的茯苓產業推進會上,鎮分管領導匯報著項目進展。而臺下坐著的,除了企業代表、村干部,還有監督檢查組的工作人員。
“村集體收入是否按時入賬?用工是否真正優先本地?群眾工資是否足額發放?”監督檢查組深入車間、走訪農戶、核對賬目,確保“企業獲利、農民增收、集體壯大”的“三方共贏”機制不落空、不走樣。
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監督檢查組還積極推動問題整改,協調解決企業用工難、運輸成本高等實際困難,推動建立“村企共建”“務工保障”等長效機制。
如今,麻櫟村的茯苓加工廠不僅成為村民的“幸福車間”,更成為騰沖市紀委監委推動鄉村振興領域監督具體化、常態化的一個縮影。(張珍珍 李誠成 || 責任編輯 吳劉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