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裹著田間泥土的清香,拂過富民縣東村鎮石橋村委會楊嘎哩村的蜜本南瓜示范田。翠綠的藤蔓順著銀灰色鋼架向上攀爬,葉片底下,一個個金黃飽滿的南瓜像燈籠似的掛滿棚架。陽光灑在瓜皮上,映出亮澄澄的光,也映出了鄉親們增收的希望。
“楊大哥,今年這瓜看上去比去年貼地長的蟲眼少了很多,價錢是不是也上去了?”田埂邊,鎮紀委書記和種植戶嘮了起來。
“可不是嘛!以前南瓜直接躺地上,雨一淋就爛,蟲咬得厲害,結出十來個就要壞掉三四個。現在架起來種,這瓜一點疤都沒有。上個月剛賣了一批,一斤比去年貴三毛,一畝地能多賺兩千。這技術改得值。”種植戶笑呵呵地說道。
此前,縣紀委監委開展“室組地”聯動下鄉大走訪行動,不少種植戶反映:“咱們石橋種南瓜二十多年了,可老法子地栽真是個‘絆腳石’,爛瓜多、賣相差。聽說立體搭架效果好,但是技術門檻又摸不著,擔心投入打了水漂。”
縣紀委監委很快就把大家反映的問題整理成清單,向鎮黨委反饋,督促他們及時對接縣農業農村局相關部門,把蜜本南瓜立體搭架技術引進來、教到戶。同時,鎮紀委聯合村務監督委員會,全程跟進技術推廣各環節,重點查看培訓是否實在、服務是否到位、政策是否落地。
技術推廣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比如搭架的鋼管粗了費錢,細了不結實;綁瓜的位置高了瓜要掉,低了又長不好。縣紀委監委第七紀檢監察室在回訪中察覺到種植戶們的顧慮,隨即聯系農業農村部門,協調農技專家和鄉土能手,把培訓課堂直接搬到田間地頭,“手把手”地教大家選材、綁蔓、控溫,直到種植戶們心里有譜、手下有招。
如今,楊嘎哩村的蜜本南瓜不僅樣貌好,品質也更穩,立體種植讓化肥、農藥用量都減少了,每畝產量比往年高了800公斤。南瓜收入已占村民總收入的三分之二,這筆“增收賬”越算越有奔頭。
縣紀委監委的監督始終沒停步,最近,又圍繞“南瓜采收運輸損耗”開展調研,督促鎮里對接物流公司,定制專用運輸筐,爭取把產后損耗再降一降。(錢媛媛 || 責任編輯 王文錦)